正文 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2 / 2)

如果一味探詢下去,就會遭遇到冷淡的反應和態度,最終不得不尷尬的告辭。

這樣的情形當然是不對勁,叫吳應箕有一種窒息之感,但他找不到一點不對勁的地方,所有一切都隻是他的感覺,登州之行,原本在計劃之外,他也是想到張守仁控製薄弱一些的地方,看看在浮山軍鎮之外,是不是還有一些可探尋的東西。

“次尾兄,但願我二人有再見之期。”

“但願如此!”

最後時刻,兩人相揖而別,吳應箕突然道:“臥子,無論我在登萊看到什麼,回南後當會著述以書,甚至會有人刊印,你不會怪我罷?”

“這自然不會,”陳龍子笑道:“所見一切,有什麼見不得人?總不會如你在崇禎早年那時寫成的河南紀行一樣,傷心慘毒,叫人不忍細讀吧?”

“嗬嗬,如此便好。”

吳應箕在崇禎初年時曾經入京赴京試,回南直隸時路經河南,所記述的一切都是催比追科弄的百姓逃亡,逃九戶而留一戶者,賦役就落在那一戶人的身上,種種催逼的慘況,令人讀其文章之後,平生憤怒之感。

當然,吳應箕沒敢把責任推給皇帝,甚至沒有敢得罪官僚集團和士子,隻是把地方上的責任一律推給貢生監生等雜流選出來的縣官身上,對這些非進士出身的雜流大加攻擊,至於進士官員和皇帝的責任,則視若無睹了。

此次登萊之行,陳子龍出麵,浮山上下也在配合,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幾個書生都是天下飽學名士,文字一出來,幾千幾萬乃至數十萬人傳抄,這是當時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強大的輿論力量,在這方麵,張守仁這個伯爵大將軍真是比不上的,相差太遠了。

如果東林和複社一直攻擊他,最少在江南和閩浙一帶,他的名聲會一路臭下去的。

這一次的接待行為,也算是一次公關行為,隻是效果如何,現在可是沒法預料。

在陳子龍和吳應箕依依不舍話別的時候,張溥與候方域已經往膠州東向高密的官道上了,他們經由這條道路,經青州,入青州府,與府中官員士紳交流往來,既然是名士,就得多做一些名士的事情,對他們的到來,想必青州方向是十分歡迎的。

甚至在青州府中的衡王也會召見他們,不過一般情形下,名士是不大可能與親藩結交的,自毀名聲,毫無實益。

他們二十四日到青州,耽擱了兩日,二十六日自青州取道直奔濟南,在途中接到迅息,在三月二十五日時,劉澤青的部曲已經在濟南東門外了,是否入城,尚未能知曉。

盡管張溥對劉澤清及其部屬的戰鬥力十分不滿,但劉澤清好歹是靠的住的一方鎮將,進入濟南後叫這廝重整旗鼓,放在德州濟南到兗州這幾個漕運中心和富裕地方,正好對張守仁是一種轄製……懷著這種心思,張溥與候方域就不再於青州耽擱,而是兼程攢行,往著濟南府城的方向趕過去。

……

……

“天如兄,我可真是要累死了。”

崇禎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經過長途跋涉,特別是到濟南與青州交界時,官道高窪不平,春季少雨,這幾年又一直幹旱,縱不及河南北直那樣旱的厲害,山東這邊也是夠瞧的,一路上塵飛土揚,就算是張溥坐在轎子之中都不可幸免,每天早晨上轎時是好好的,下了轎就是一頭一臉一身的塵土。

好不容易走到濟南,張溥卻不打近處入城,繞道十來裏,繞過濟南綿延幾十裏的羊馬牆,從那些村落人家一直走到東門附近,等趕到了,也是日暮西沉,再遲一會兒,天就要黑的通透了。

候方域是一路騎馬的,發梢上都是塵土,他家世代官宦,其父做過尚書總督,是正經的國朝大吏,東林前輩,如果不是犯了事的話,候家現在還熏灼著,就算候詢關在監獄裏頭,因為有左良玉這個關係在外頭,不僅無性命之憂,隨時還可能放出來,候方域當然沒受過眼前的這種苦頭,看看樣子狼狽,卻是神采飛揚的張溥,不免抱怨道:“天如兄,何必繞道這幾十裏,吃這麼大的苦頭!”

張溥卻不答他,隻是自己沉吟著道:“事隔兩年不到,村落城鎮已經盡複舊觀,田土不曾荒蕪,行人來往於途,行商不絕,嗯,倪撫院十分了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