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張守仁是自有打算,買田的事他已經在進行,但這事不是說辦好就能辦好的,山東人口密度還算是比較大的,能開墾的土地基本上也是開懇了。
要買田,還要大片的莊田,這就得看巧不巧的正遇上人轉手,否則就隻有等。
而且,萊州一府肯定買不到多少了,要往青州和濟南一帶去買了。
等買到大量莊田,到時候他會募集一些流民來屯田,要省不少銀子,現在這樣子,也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李老掌櫃,是你老在這?”
從夾堤一邊下去,就是田地,現在是秋播已經結束的時候,麥種都下了地,麥苗都沒露頭,還得過一陣子,麥子才出苗,然後到明年五月左右,才是收獲的時候。
這些地,十之八九是種的麥子,也有小部份是種的高梁,小米,黍,都是一些傳統作物,北方剛剛興起,已經有人種值的玉米和番薯等外來物種,山東這邊還沒有人種值。
老百姓一般在這種事上是保守的,很多外來物種在證明它的產量之前,百姓是不會貿然種值,除非是原本就種不出什麼的邊角料地,種點試驗看看。
不幸的是,現在這些外來物種還沒有表現出其應有的價值,玉米雖然耐旱,但現在平均畝產不到百斤,甚至隻有四五十斤。
番薯的平均畝產也是極低,根本不能和後來千把斤的產量相比。
一直到清乾隆年間,玉米和番薯才在中國北方完全推廣開來,種值經驗解決了產量低的問題,中國人口也在那時候開始暴漲起來。
幾個人影,是從麥田另外一端迎過來,都是打著油紙傘,腳上穿著靴子,所以在雨地裏頭,也不怕泥濘。
隔的老遠,張守仁就是認出了一個須發如銀的老者,身量高,有點發福,不是老李掌櫃又是誰?
“嗬嗬,國華眼神真好。”
“是啊,年輕後生嘛。”
“我們快些迎上去吧,這位陳先生,也請一起吧。”
幾個人說笑著,一起向張守仁這邊迎過來,說話間,言詞也是十分隨意親和,也就是老李掌櫃和寥寥的幾個人,能這麼和張守仁極親厚的說笑。
“原來還有東主在。”
利豐行的秦耀祖剛過四十,身量不高,不胖不瘦,眼神中滿是精光,是一個精明到極致的人物。
山東人都厚實的多,能在生意上和江南一帶的徽商,還有北邊的晉商打一打擂台,甚至不在其下的,也就眼前這東主和寥寥幾個人。
對這樣的商界精英,張守仁也是佩服的。他不象明朝的人,明明想銀子想的瘋迷了,嘴上還要說幾句淡話,甚無意思。不少士大夫自己做生意做的極大,嘴上還要罵幾句商人食利,不是好人。
說什麼以農為本,其實明朝在晚期時,早就是商人帝國,而且是不納商稅,不受帝國控製的一個新興集團。
半農耕,半商業,沒有成文法保護私產,沒有投資方向,賺了錢買地,所以中國晚明時的資本主義也是一個不成熟的怪胎,摻雜了太多雜質在裏頭。
亦官亦商的,更是多了去了。
眼前這位東主,年富力強,難得的還是一個純粹的商人,對這樣的人張守仁沒有歧視的意思,以前他是弱勢,現在他是強勢,不過不管強弱,雙方始終是友好合作,始終充滿著一般大明武臣難得的契約精神。
就在不久之前,遼東東江的毛文龍還用假軍票不給報銷等很多辦法,坑害了不少運送物品到東江皮島的商人呢,可想而知,張守仁的這種品質,在這些商人眼中有多可貴,而山東這裏的好幾家大商行都願和張守仁保持親密的合作關係,這種相處時自然而然的平等態度,交易時的契約精神,都是極重要的原因。
“見過大人!”
一臉精明的秦東主身子不壞,身邊跟著兩個小奚奴想扶著他,卻被一甩手甩開了,大步到張守仁跟前,揖身一禮,笑道:“相隔不久,大人似乎清減了不少?”
“沒辦法,最近練兵練的很凶。”
“有什麼新消息沒有?”
練兵練的凶,就是預備出兵,聽著這話,在場的幾個人臉色都不大好。有的商人無祖國,不過不代表所有商人都是一樣,聽說韃虜入邊,在場的一群商人,都是十分氣憤。
秦東主的利豐行在北邊沒有什麼大生意,他的主要生意就在山東,不過提起來時,仍然是十足關心,這也令得張守仁十分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