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燕京居民在見到世子殿下後心中暗暗道:“好一個草包”不同,現在燕京居民許多人對世子殿下暗暗欽佩,大破北漠三萬人,身中四刀而歸,還能有誰再說世子殿下是秦草包。更有一些說書人編纂了許多世子殿下以前的“英雄事跡”博得人民陣陣掌聲。
鶴鳴山,北方道教執牛耳者,相傳道教祖師“老子”,騎鶴落於此山,有紫氣氣衝霄漢,鶴鳴震天,老子飛升成仙,故此此山名曰“鶴鳴。”
山道上一老一少正往山頂走去,年輕的表麵上雲淡風輕,但仔細看仍會在其眼中看到一抹悲傷,年老的已白發飄飄,隻不過看上去氣機充沛,登山許久仍不見半分疲態。
北地自古便有人死後一月後親人為已逝之人敲安魂鍾,鍾聲越明,越多便代表來世親人生活越好。
山道上的青年自然便是秦軒,妹妹玉兒要登基為帝,這安魂鍾自然要由做哥哥的敲響。年老的是燕國供奉中金剛境巔峰的武夫,被秦軒從軒轅玉兒那裏要來練武,自從知道母親下落後,練武的想法便從心底冒出,困難再大也要拚命救出母親不是。以前為了自黑八年不碰刀劍,現在哪?
鶴鳴山高千丈有餘,其中一些地方更是懸崖峭壁,連境界低一些的武夫也會抱怨下道路的陡峭,令老供奉王重樓暗暗驚奇的是一向被外界稱為草包的世子殿下在過這些山路時沒抱怨一句,已快到山頂仍不見要休息一下的樣子,這不盡讓老供奉刮目先看。
世子殿下上山的消息並未大範圍傳播,除了掌教真人田玉華,甚至許多熙字輩的老真人也不知道,就更不用說那些初入空門的小道士了,因此踏著星光來到山上的世子殿下並未被道士們過分關照。
在田掌教的陪同下,秦軒來到鶴鳴山主峰光明頂上,山頂有大鍾,有鍾文“鍾鍾千斤四,有兩人合圍般大小”鍾上可道教名篇道德經,有詩曰:“鶴鳴山上晨鍾響,百裏之外蕩餘音。”
秦軒擺了擺手讓老掌教和老供奉離開,自己手握住撞錘繩,心想“義父一路走好,到那邊見了我父親,幫忙照顧一下他,你們生是英雄,到那邊亦要打下赫赫威名。”
伴隨第一縷晨光撒向光明頂,鍾聲悠悠想起,據傳那一日鍾聲一百八,聲聲傳千裏。
當秦軒敲晚鍾胳膊已僵直不能動,老供奉王重樓捏了捏已經昏迷的世子殿下的胳膊,不禁笑道撿到寶了。
很快在秦軒的授意下在鶴鳴山主峰的山腰旁搭建起一座草廬,秦軒與老供奉王重樓在此結廬而居。並沒有像秦軒想象的那樣,王重樓會交給他一大堆武功秘籍讓他自行領悟,老供奉隻是讓秦軒單臂提劍,先站上半個時辰,劍身不能斜。
結果,秦軒堅持到一個時辰後當場昏厥,手中劍始終沒有傾斜,準確來說,連顫抖都沒有。
接下來老供奉並沒有傳授秦軒如何高深玄奧的招法,隻是讓他重複四個枯燥動作,直刺,斜撩,豎劈,回掠。刺三千,撩三千,劈四千,掠四千。
王重樓本以為這個鍾鳴鼎食慣了的公子哥起碼會問幾個為什麼,可秦軒沒有,隻是每日拂曉到僻靜院中開始練刀,每日深夜蹣跚離去,手中劍一刻不離身。這讓王重樓很是鬱悶,同時又產生好奇,秦軒表現出來的不僅是意誌,還有相當紮實的握刀功底,莫不是這世子殿下先前被軍中武將悉心調教過?學了軍伍悍刀做防身術?這段時間刻意刁難,讓秦軒練習乏味的握刀,一半是讓這個娃兒知難而退,天底下的刀法,沒有半步終南捷徑可走,另一半則是真心,練刀首要握刀,連刀都拿捏不住,那就不是用刀,而是被刀拖著走,即便拿到手一大摞的絕世刀譜,也隻是耍些看似花團錦簇的花哨招式,一旦對敵,隻有死路一條。
草廬旁有一瀑布,似銀河掛於九天,夏季水勢大時,百裏之外聞其聲。瀑布下有一深潭潭底石子盡顯白色,譚形似大象臥於山中,故名白象池。這塊風水寶地在秦軒上山不久便被其霸占了,因此,除去老供奉每天規定的動作,秦軒總會在手臂上掛上木桶在瀑布下練習臂力,曾有數次累暈在譚中,不過一來二去秦軒瘋子的名頭便在小道士們口中落實了。一些心眼好的更是在閑暇時給秦軒打一桶熱水,道聲:“瘋子,練武也要勞逸結合,你這樣練下去胳膊飛廢了不可。
山上桂花香了。
秦軒除了在懸仙峰下跟瀑布較勁,就是隔三岔五去紫竹林和王重樓鬥法,總算勉強能夠扛下一劍而不倒。
別看都是一劍,倒和不倒,便意味著秦軒練刀是否登堂入室。
大概是猛然發現竹林紫竹驟減,老供奉再出劍,更顯鬼神莫測。
少有人能料到惡名昭著的世子殿下真能在武當山上一呆就是半年,一些接觸過風塵俗事的小道士都在猜測世子殿下是不是在山上藏了十幾個貌美丫鬟,或者是不是每天大魚大肉。
後來秦軒登頂武夫頂峰時,那些小道士不知從哪裏聽說秦軒在鶴鳴山練刀,深感脊柱發寒,“想當年自己曾叫過秦軒瘋子,這可是天下都一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