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網上找過這裏的圖片,一個荒涼的老式海邊小公園。別說外地遊客了,就連本地附近的居民也很不喜歡這個小公園。設計各種不方便,上個廁所還得跑到馬路對麵去。
開始那幾年車流量不大,馬路中間沒有隔離帶,橫穿上廁所也不是特別大的問題。但後來這條路被稱為最美環海路後,車流量暴增,然後中間隔離帶直接拉滿,要上廁所還得繞好幾百米從過街天橋過去。
再後來,市政直接在濱海路旁邊修建了公園,這個沒有什麼特色的小廣場基本就成了植物肆虐的地方。
站在後來人的角度回望過去,會發現當時很多考慮太過欠缺。有些不能彌補,有些是時代的選擇,但有些,明明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
周末很快到來,一大早,來接他們的中巴車就停在宿舍樓下。
一行六人上車後,開始嘰嘰喳喳討論起這個小漁村。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前麵承頭人的緣故,大家的工作壓力大了不少,難得出去放鬆,雖然打著辦公的旗號,可不用蹲工地上,他們很滿足。
他們到小漁村的時候正好中午,董宴如跟另一位男同誌提前過來做接待準備。
項目組的人剛到沒多會兒,對接部門的人也來了。
來的不多,都是重要崗位的。
畢竟還帶有公事的性質,他們今天的行程也會記錄下來,回頭還要報給單位領導審查過目。
董宴如知道這些人的想法,也沒來虛的。
上來直接帶著他們往提前踩好的點上走。
小漁村有一個小心碼頭,停靠的都是吃水不深的小型漁船。從他們這邊看下去,整齊排列的小漁船,再配上彎月形的漁港,很有種帶有人間煙火氣的詩意。
在漁港露天市場過去不到百米,是漁村的學校,有一個籃球場,還有一個旗台。靠土坡的三層建築就是學校的教學樓兼辦公樓。
中間是教室,走廊兩頭是辦公室。
現在不是上課的時間,還有很多孩子在球場上玩耍,旁邊的單雙杠也有不少孩子。
“能看的就差不多看完了。現在我們下去船上,我定了兩桌海鮮,咱們邊吃邊聊。”
岑超也跟他們在一起,董宴如帶著他們一路過來,他拍了不少照片。
或許是因為局外人的緣故,他最初沒弄懂董宴如要表達什麼。但他收起照相機之後,再看山下海灣裏的景象,似乎有一絲靈感閃過,可惜太快,沒能抓住。
船是廢棄的漁船,就停在碼頭一隅。船艙不小,擺了三張桌子,船家就在船尾那邊做飯做菜,直接從漁港進的新鮮貨,全都過了他們的眼,才會收拾下鍋。
董宴如沒有著急講解,好整以暇的跟船家聊天。
等到海鮮上桌了,她才招呼大家夥兒開吃。
辦公室有幾個科員對視一眼,認定了董宴如根本就是找機會請他們來吃飯的,說什麼公事,都是借口!
想到這裏,他們幾個皆露出一抹心照不宣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