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初祖達摩一葦渡江,到六祖慧能時分出南頓北漸,以至後來的五宗七家,禪的證悟在東漸的過程中由最初的內證禪逐漸變成了後來的公案禪,而其精神主旨也逐漸由一種外來宗教變成一種中國獨具的修持法門。
現代人的生活大都是心中存疑並且我執強烈的,患得患失與怨憎恚怒的情緒俯拾皆是。人們在對信息、對他人的誤會中生活,浮躁、武斷的情緒隨處可見,心境離中國禪宗經典所倡導的“體認佛心”越來越遠——殊不知自己身為炎黃子孫,其本源的心性原是趨向於“和合圓融”的,因而許多人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且多不自知。
中國禪宗主張人的生活應回歸本尊,恰與當下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精神不謀而合。從六祖開始,禪宗以“疑情”證道,主張在不斷深入的思辨中探得事物的真相。這對於當下生活中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有著相當大的精神層麵和處事方法上的助益,已成為中華文化經典之一的禪宗精神始終以它活潑潑的光輝照耀著我們的生活。編寫本書的動機由此產生。
書分七卷,合佛數,從現代生活的七個方麵向禪宗精神所倡導的生活哲學靠攏。每卷下則有三個小題,是為該卷所描述的主題在三個方麵的呈現。
本書努力以故事為依托,在當下被社會普遍認同的人物故事中確立禪宗經典與之暗合的關係,並輔之以解讀文字,升華二者的精神所指。作者希望能夠在有限的篇幅中帶給讀者盡量完善的禪宗精神體驗和時代精神的證悟。在案例上,盡量廣泛地搜羅了政治、軍事、商業、藝術、音樂、建築、IT等各行業的現實案例進行講述,以期達到盡量大的涵義覆蓋,使本書具有代表性。在經典的選擇上,本著不偏離禪宗一以貫之的求真精神的原則,不僅僅拘泥於大乘禪宗經典,也涉及到小乘/部眾的經典,如《阿含經》;也涉及到公案故事,如《五燈會元》;也涉及到禪宗之外的大乘經典,如《妙法蓮華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其意在體現佛教宗旨的“圓融無礙”在禪宗精神中的表達,也是中國禪包容萬物的胸懷的體現。
禪宗產生至今一千多年以來,有無數相關著作問世。古之蘇軾、今之胡蘭成,無一不是精於此道的大家,其著作也每每有非常獨到的見解。現編寫此書,其意實在不敢對禪宗精神給出所謂的“闡釋”,而是懷著拋磚引玉之意,唯願在作者、讀者的雙方努力下真能達到“見人見己”的目的,借禪宗經典中的智慧幫助人們改善自己的生活,使之更加圓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