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中醫方式——堿性體質的經絡按摩 (3)(1 / 2)

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

手法教學

1)天樞穴

【定位】腹中部,臍旁3橫指處。

【手法】按天樞:患者仰臥位,醫者以雙手拇指指腹分置兩側天樞穴,著力長按1~2分鍾,施術時患者腹部有緊壓感,下腹及下肢有溫熱及放射性溫熱感。

2)支溝穴

【定位】前臂背側,陽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4橫指處。

【手法】揉支溝: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支溝穴,輕輕揉動,以感覺酸脹為宜。支溝穴是治療便秘的特效穴位。

3)大腸俞穴

【定位】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2橫指處。約與髂脊高點相平。

【手法】大腸俞刮痧:在背部抹上刮痧油後,用刮痧板刮背部雙側膀胱經,從肺俞刮至大腸俞,刮後在大腸俞點按1分鍾。刮痧力度要適中,以出痧為度,每隔一天刮一次。

7.酸性人容易慢性腹瀉

腹瀉是常見症狀之一,是指因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的腸道炎症。症狀表現為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頻率,糞質稀薄,每日排糞量超過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或濃血。中醫認為,慢性腹瀉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和大小腸,通過穴位按摩可調整、改善、增強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使腹瀉停止。

【臨床表現】腹部不適,多位於臍周,並於餐後或便前加劇,大便量多、色淺,大便次數增多便稀,甚至帶黏凍、濃血,持續症狀兩個月以上。

有效穴位

天樞/足三裏/脾俞/神厥/關元/陰陵泉/上巨虛

特效經絡

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

手法教學

1)神闕穴

【定位】臍窩正中。

【手法】按揉神闕:仰臥,掌心放在肚臍上方,先以順時針方向按摩神闕穴36周,再逆時針方向按摩神闕穴36周,直至局部有溫熱感。

2)陰陵泉穴

【定位】在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骨下緣凹陷中。

【手法】按陰陵泉:用按摩棒按壓兩側陰陵泉穴,力度適中,每次5分鍾,以能耐受為度。局部有酸脹感,並向下放射。

3)上巨虛穴

【定位】小腿前外側,足三裏穴直下4橫指處。

【手法】按上巨虛:雙手握拳,伸直中指,從左右兩腿下的足三裏穴向下按摩至上巨虛穴,點按上巨虛穴2~3分鍾。點按穴位可采用棒狀物、筆、鑰匙等手邊物品代替,以局部有脹感為度。

8.酸性人容易頭痛

頭痛是一種常見現象,表現為頭顱上半部的疼痛,是頭部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頭痛分很多種類,其發生原因亦有很多種,可由全身疾病、頭部、氣管及腦部病變引起。頭痛為主症者還可見於感染性發熱疾病,高血壓、顱內疾患、神經官能症、腦震蕩和偏頭痛等病。

【臨床表現】頭痛的病因不同,症狀就會各異,輕者頭部不適或脹痛,重者頭痛頭暈,甚至惡心、嘔吐、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煩躁易怒等症狀,嚴重者還伴有其他精神意識障礙。

有效穴位

百會/風池/風府/太陽/魚腰/合穀/頭維/印堂/腦空/阿是穴

特效經絡

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陽膽經

手法教學

1)百會穴

【定位】頭頂,頭部正中線與兩耳連線的交點處。

【手法】點按百會:仰臥位,用可做點按穴位的用具垂直壓迫百會穴,還可用顫抖法共同操作2~4分鍾。也可用手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

2)風池穴

【定位】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中與風府穴相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