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國師之墓(1 / 2)

南海郡,大周皇朝最南邊的一個巨型海島。

雖說是一個島嶼,可實際麵積卻是比江淮郡還要大上三倍。

這裏土地肥沃,陽光充裕,無論質或量,這裏都是大周王朝最佳的良田所在。若按普通的稻米來比較,其它郡一年二熟堪至是一年一熟,而南海郡這邊則可以做到每年三熟。

不過南海郡並不種植普通的稻米,它種植的是武者們所需要用到的玄米。

大周皇朝超過八成的玄米都是產自南海郡!

自然,良田並不僅僅是種植玄米,所有一切跟武者修煉有關的藥材,隻要移植成功的都會在這裏大量種植。

有人說南海郡是大周皇朝的心髒,這說法一點也沒有誇張的成份。

這樣一個富饒的郡,不被有野心的郡王盯住是不可能的。

大周立國已有萬年,有不少野心家把目光以及手伸到了這裏,可無一例外,這些野心家全部灰飛煙滅。

南海郡的強大不是一朝一代,而是代代都有天才湧現。一些曆史學家窮極腦力,也說不明白南海郡為何能夠代代都這樣強大。

大周皇朝成立了近萬年,三十六個郡王,包括皇郡在內,不斷有破落的郡王被新的郡王所取締,堪至連皇族也內亂過兩回。可南海郡卻始終能保持中立的態度,戰火內亂從未波及到這裏。

有人提出南海郡之所以代代人才輩出,是因為他們繼承了開國國師薑尚的理念:不問出身,唯賢當權!

這種說法卻受到了血統論支持者的瘋狂打壓。

血統論的支持者認為,隻有強者的血脈才能誕生出強者。弱者群中是無法誕生中強者的,那怕弱者之中能夠誕生出一個,也不過是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不值一提,絕大部分的天才還是在貴族之中誕生出來的。

血統論者認為,南海郡之所以能夠代代誕生出強者,隻是因為那裏是開國國師的封地,開國國師薑尚算無遺策,在他的計算之下,惠澤萬年也不是什麼難事。

薑尚是大周皇朝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縱貫萬年的曆史,隻有他能夠率領群雄開疆拓土,建立了大周皇朝的盛世。其餘人等,在群狼環視之下,守住國土已是萬般吃力。雖說大周不斷有將星湧現,也不過是收複失地而已。現在大周王朝國土,隻餘當初薑尚打下來的三分之二而已。

可惜天妒英才,薑尚縱有通天手段,也敵不過歲月的洗禮,僅活了300歲便與世長辭。

薑尚沒有後代,為了讓周朝能夠長存下去,便把他認為最正直的姬昌推舉為大周的開國皇帝(姬昌活了一百年),連同自己在內,策封了36王。

姬昌連同其餘35王深覺有愧,商議要把大周十分之一的國土劃為薑尚的封地。

薑尚卻是一口拒絕,拿了當時尚未開發,領土最大的南海郡。眾王堅持要在大周國內為他討一塊封地,薑尚推不過,便在姬昌的附近要了兩郡之地,名義上交由姬昌打理。幾代過後逐漸被皇族(姬昌後代)所吞並。

姬昌與三十五王私下開了會議,既然在封地上麵無法對薑尚有足夠的補償,那在其他物資上麵必須給於足夠的補償。

故此,在薑尚最後十年裏麵,大周王朝的賦稅全部向南海郡傾斜,富裕的郡王堪至將私人的財富都以賦稅為名送往了南海郡!

麵對老友們的慷慨,薑尚沒有矯情,一概收之。更是主動向眾郡王討要了大量的奴隸開發南海郡,眾郡王自然沒有推搪。

薑尚隻花了5年時間,便把南海郡打造成全大周出產最富有的郡,不僅不再需要眾郡王的物資贈送,反而回贈了武者修煉所需要的玄米。

姬昌與眾郡王不由得苦笑:第一人不愧是第一人,軍事、謀略、內政休想與其比肩!

薑尚死後,從七十二名弟子之中,選了最優秀的弟子薑應龍接替了自己的郡王之位。

並立下遺囑:南海郡王不得世襲,必須從北鬥軍中,選擇出最優秀的人接替郡王之職,並且郡王之職不得超過50年。任職郡王50年後,必須退位。

薑尚這條規定讓其他三十五名郡王,包括皇族在內都不解其意。畢竟在薑尚的時代裏麵,流行的可是血統論,其他三十五名郡王,全部采取世襲郡王的形式。

周文王姬昌與薑尚是一對知己,明白老友出身奴隸,崛起於微末,是血統論的最大反對者,這條遺囑算是他理想的延續!

三十五名郡王則認為這隻是屬於國師的最後一次任性。

但那怕是一次任性,也是薑尚留給他們最後的一份紀念。

在薑尚下葬的當日,周文王與三十五王共同訂立了一條規定:若有皇族與郡王家族染指南海郡者,或妄圖改變薑尚所訂立的南海郡規者,天下共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