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說,善於識別人的人,可謂智慧;善於認識自己的人,可謂明通。老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做人的道理:第一,人必須正確真正了解自己。有時人會對自己不甚了解,甚至產生錯覺,此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第二,人必須正確估價自己。“自卑”固然不足取,但“自負”同樣不足取。隻有恰如其分地估價自己,在此基礎上給自己在社會中“定位”,才是可取的,也是明智的。如果說一個普通的人,正確給自己“定位”會有助於自身發展的話,那麼,作為一個欲成大事者,是否既能“知人”,更能“自知”,能否正確給自己“定位”,則會事關人生興衰。
《戰國策》是一部記載戰國時期各國史事的資料書,上繼春秋,下至戰國末期,包括東周、西周、秦、齊、楚、越、魏、燕、宋、衛、中山等12國策。這部書中保存了當時遊說之士從事政治活動的大量記載,《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其中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的齊人鄒忌,身高八尺,體形容貌瀟灑漂亮。在齊威王時任齊相,輔佐威王改革政治。
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能跟您相比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所以,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就問他的妾:“我跟徐公誰漂亮?”他的妾說:“徐公哪裏比得上您!”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麵來,鄒忌與他促膝而坐,交談中,鄒忌問:“我和徐公,誰漂亮?”那個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發現自己不如他漂亮;再對著鏡子瞅瞅自己,更是自愧不如。晚上,他躺下來反複琢磨這件事,終於領悟到:“我的妻子說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說我漂亮,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說漂亮,是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去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於我,所以都說我比徐公漂亮。現在,齊國的領土方圓千裏,有120座城池,大王的後妃和左右近臣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沒有誰不怕大王,全國沒有誰不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受到的蒙蔽是非常深的。”
齊威王還算是個明白人。他仔細聽了鄒忌的一番話後,覺得很有道理。不是嗎?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偏愛者、畏懼者、有求於自己者數不勝數。在這背後,我豈不就可能受蒙蔽麼?於是,齊威王下令道:“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麵指出寡人錯誤的,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規勸寡人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市場和朝廷上批評議論而傳到寡人耳朵的,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的時候,臣子們上朝規勸,門庭若市;幾個月後,就隻有斷斷續續上朝規勸的了;一年後,有人雖然想提意見,但實在沒有什麼好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和魏國聽到這種情況後,都來齊國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廷征服了敵國。
人貴有自知之明,無論你的成就有多高,都一定要清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切勿自以為比別人聰明
聰明究竟是什麼?當你考察別人是否聰明時,千萬別以為自己比別人多長一顆腦袋是最聰明的做法。如果總自以為是,這是一種極其糟糕的習慣!
有很多人想靠聰明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優勢,殊不知,此為拙劣之舉。請不要自作聰明,以為自己比別人總多一點智慧,自以為是的人永遠都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謙虛一點,聽聽別人的意見,肯定會讓對方感到滿意,這樣,你就有機會影響對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