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戰前準備(1 / 2)

8月4日張孝淮率領軍隊全麵接管了德國陣地,但是還是有大量的德國人以雇傭軍的身份幫助中國人盡快熟悉地形和環境。陸振華就在即墨召開了前線第一次戰前大會,各師級部隊主官和海軍,後勤等部門的負責人也到場參加會議。

“各位,先聽蔣參謀長介紹一下山東的情況吧。”陸振華說道。

“各位看山東的地圖。山東地形中部突起,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東部半島大部是起伏和緩、穀寬坡緩的波狀丘陵,為魯東丘陵區;西部、北部是黃河衝積而成的平原,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為魯西北平原區。魯中南山地丘陵區位於沂沭大斷裂帶以西,黃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運河以東,是全省地勢最高、山地麵積最廣(占全省中低山麵積的77%)的地區。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魯、沂、蒙諸山構成全區的脊背。因諸山偏於北部,故北坡陡、南坡緩。中低山外側,地勢逐漸降低,為海拔500至600米的丘陵,多山頂平坦的“方山”地形,當地稱為“崮子”有大小七十二崮之稱。丘陵的邊緣則是海拔40至70米、地表傾斜的山前平原,最後沒入坦蕩的華北平原中;魯東丘陵區位於沭河、濰河穀地以東,三麵環海。除海拔700米以上的嶗山、昆崳山、艾山等少數山峰聳立在丘陵地之上,其餘大部分海拔200至300米的波狀丘陵,地表起伏和緩,穀寬坡緩,土層較厚,加之三麵環海,氣候溫濕,利於農林漁牧業發展。

山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台、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台附近的芝罘島、龍口附近的屺島。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布於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

大家再看北方地圖就因該知道為是麼日本人想要山東了。山東地處南北要衝之地,南方想進攻華北必須要奪取山東,否者後路就會受到威脅,同樣北方想南征也要有山東這個戰略支撐點。但是山東這個地方三麵環海,一麵是平原是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山東的北麵就是黃河,南麵是淮河,再加上西麵的京杭大運河整個山東可以說是水運發達。山東以北就是華北平原,以西就是河南平原,南麵就是淮河平原。一出山東四周都是平原,日本人一占領山東就可以向北威脅平津地區,往南就可以威脅寧滬杭地區,往西可以窺視關中和經略中部湖北的省。所以我們不能丟到山東,山東一失就會使大半個中國處在日本陰影之下。

現在介紹一下日本人的動作吧,日本會兵分兩路,一路在龍口登陸向南推進占領濟南和即墨威脅青島後方,另一路在青島附近的嶗山灣登陸直接進攻青島地區。至於日本人會派多少部隊,現在還不清楚。最少在五萬人以上,軍艦大概有六十多艘,指揮官是日本第十八師團師團長的神尾光臣中將。

我們在張家口布置的是第一號方案,現在說一下第二號方案。第一第二軍任務不變,隻是將日本引誘到山東的中南部山區,同時將在淪陷區堅壁清野讓日本人一粒糧食也得不到,再派出部隊在敵後不停的騷擾敵人的後勤補給,總之就是要將日本人由胖的拖成瘦的,由瘦的拖成病的,最後再將敵人消滅在山東地區。如果敵人的兵力太多,我們就隻有在北邊的奉天省打擊日本的鐵路和關東都督府,引誘日本分兵救援。但是這套方案會讓淪陷區的百姓遭受極大的損失,所以不是萬不得已是不會執行這一方案的。”蔣方震介紹完後就坐下了。

“大家是不是覺得第二套方案比第一套方案好一些,的確從軍事角度看是第二套方案好一些。但是我們是軍人,為了減少自己的犧牲而讓百姓去麵對死亡,然後再像救世主一樣出來拯救被敵人摧殘的快不行的百姓。這種事情我做不出來,我們是軍人如果要麵對死亡也要從我們開始。下麵由吳仰曾、陳延甲和施肇基講講他們的準備工作吧。”陸振華說道。

“我先說吧!”吳仰曾說道:“我們現在正在德國原有的四道防線的基礎上對要塞和炮台進行加固和更新大炮。同時對原有的浮山、孤山、鼇山衛、金口、高密進行重新建造,隻要建造完成,可以說日本人如果對上麵的任何一個地方進攻都要損失一個大隊以上的兵力。台西、團島、彙泉角、太平角炮台進行加固和換新式大炮可以有效地防止日本人直接闖入膠州灣。另外在外圍的即墨,高密和平度等地區正在修建新的城市永備工事,這些工事最少要兩個月,所以需要前線的部隊都拖延一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