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財36計——勝戰計 第06計 聲東擊西——敵誌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聲東擊西,悶聲發財實際上蘊含著科學經商的大道理大智慧。
“聲東擊西”是三十六計裏的第六計。原文說道:“聲東擊西——敵誌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翻譯過來是說:敵人處於心迷神惑、行為紊亂、意誌混沌的狀況,不能提防突發事件,即出現萃卦所展示的水漫於地上的現象;利用他們的心智混亂無主張的機會,消滅他們。
凡是作戰,所謂聲,就是虛張聲勢。在東邊造聲勢而襲擊的目標是西麵,聲在彼處而襲擊此處,讓敵人不知道如何來防備。這樣我所攻擊的地方,正是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
古人按語說: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漢書四十《周勃傳》附)。此敵誌不亂,能自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於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眾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人。此敵誌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誌亂否為定。亂,則勝;不毯,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這則按語通過使用此計的兩個戰例,來提醒使圖此計的人必須考慮對手的情況:敵方指揮確可擾亂,用此計必勝,如果對方指揮官頭腦冷靜,識破計謀,此計就不可能發揮效力了。黃巾軍中了李雋佯攻西南方之計,遂丟失宛城(今河南南陽)。而周亞夫處變不驚,識破敵方計謀。吳軍佯攻東南角,周亞夫下令加強西北方向的防守。當吳軍主力進攻西北角時,周亞夫早有準備,吳軍無功而返。
聲東擊西之計,早已被曆代軍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時必須充分估計敵方情況。方法雖是一個,但可變化無窮。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乘機殲敵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不打算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出任何進攻的跡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隻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
在日本的摩托車生產行業中,本田、鈴木和亞馬哈是最大的3家生產企業,它們的產品占據了日本摩托車產品市場的98%以上的份額,號稱日本摩托車“三巨頭”。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和亞馬哈之間爆發了一場爭奪日本摩托車市場“霸主”地位的商業戰,在這之前,本田已是老大,日本街頭行駛的摩托車差不多有一半是本田的產品。但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由於將注意力轉移到開發、生產轎車和向海外擴展上麵,導致市場份額節節下降。而此時的亞馬哈感到擴展市場時機已到,便頻頻發起攻勢,意欲奪取日本摩托車市場的“冠軍”寶座。可惜的是,由於亞馬哈對市場判斷多次失誤,結果不但奪冠無望,連“老二”的位置也沒有保住。本田同亞馬哈打得難解難分,為鈴木的擴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其重新坐上第二把交椅(1967年,鈴木曾因忙於開發輕型汽車而被亞馬哈奪去“老二”的寶座),亞馬哈再次淪為日本摩托車三強之末。
這場本田VS亞馬哈之戰的導火線是輕便摩托車。在這之前,摩托車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警察或體育比賽用的大氣缸運動型摩托車;第二種是當作交通工具的實用型摩托車;第三種是純粹用於消遣玩樂的娛樂型摩托車。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的摩托車生產企業發現,一種造型小巧、啟動方便、適宜於女性或白領人士通用的輕便摩托車很有發展潛力,便爭相開發,生產。
最早發現這一市場並推出產品的是本田。早在1956年,本田就推出了歐味十足的“小本田”,以後又陸續推出了“查利50”、“羅密歐”等多款小型摩托車。1976年2月,本田推出的售價僅為63000日元的輕便摩托車,別出心裁地借意大利著名影星羅蘭的喝彩聲大做廣告,結果廣受女性消費者的歡迎,十分暢銷,從而成功地迎來了一個所謂的“輕便摩托車時代”,一如我們眼下的那些助動車大流行。
亞馬哈對這一市場的判斷卻稍遜一籌,直到本田的輕便摩托車已經成為日本女性消費者的“寵兒”時,才猛然醒悟。在1977年3月推出了一種“並步式”輕便摩托車,穿裙子者不用跨腿即能騎乘,售價為6萬餘日元,顯然是衝著本田來的,從此,本田和亞馬哈的摩托車市場爭奪戰拉開了序幕。
亞馬哈推出輕便摩托車雖然比本田晚了一步,但由於其產品的獨特性,再加上借日本名演員大做廣告,打開局麵還是成功的,在激烈的競爭中,雙方針對自己產品的安全性能大肆宣傳。本田說它的產品是跨腿騎乘,刹車時能立即用腳著地,十分安全,暗指亞馬哈的並步式輕便摩托車缺乏安全感;而亞馬哈亦不示弱,強調自己的產品“重心低,所以更放心”。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這時,由於本田開始注意力轉移到同美國合資,在俄亥俄州建立本田工廠以及在意大利貝盧諾建立銷售中心上麵,從而牽製了輕便摩托車開發的精力,使得亞馬哈產品長驅直入,在日本摩托車市場上的占有份額節節上升。1981年,本田和亞馬哈在日本的摩托車市場上的占有份額分別是近40%,相差無幾。
“再緊一步,我們就能趕上並超過本田。”亞馬哈社長小池久雄胸有成竹地說。
輕易獲勝使亞馬哈決策層出現了輕敵思想,不顧實際地提出了“建立年產400萬輛生產體製,奪取市場首位”的口號,意欲擠走本田,獨霸日本的摩托車市場。
1982年,亞馬哈一舉投入300億日元,建成袋井第二工廠,為建立年產400萬輛生產體製打下基礎。
正當亞馬哈全力以赴、大規模地擴建工廠、提高生產能力、以實現年產400萬輛摩托車的目標時,本田已不再袖手旁觀,白白拱手相讓日本的摩托車市場了,而是重整旗鼓,實施反擊,不斷開發新產品,強化銷售網絡,意在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
本田畢竟是日本的摩托車之王。1982年,本田摩托車的市場份額又回升到近50%,亞馬哈則降至32.8%,進入1983年,一升一降,兩者的差距更大。
本田的實力之強還體現在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上。1981年,本田推向市場的新品摩托車為27種,1982年和1983年都是45種,每月總有3至4個新產品“亮相”。而亞馬哈1981年、1982年和1983年推出的新品種分別為21種、27種、24種,明顯不及本田。這點連亞馬哈的技術開發人員也甘拜下風,“本田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