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閱曆是金(1 / 2)

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著名作家 陳建功

為陳偉軍的新作寫這篇序,是因為他的請求使我感動。我不明白自己是怎麼了,最近接連遭遇感動——先是台灣的一位文壇前輩請我為他在大陸出版的小說集作序,讓我受寵若驚,感動了一場,隨後就是陳偉軍了。陳偉軍恰相反,他是文壇新秀,與同齡人相比,雖已相當不錯,然而新秀畢竟還是新秀,他的請求居然也使你感動嗎?是的,前輩的抬愛,固然使我感動,但陳偉軍,他的謙遜,他的好學,他的誠懇,他對自己的清醒、對歧路的警惕和對文學的執著,等等,給我帶來的感動甚有過之。或許,這是因為當下之中國文壇,新軍迭起,睥睨萬物,“老”而不“邁”的吾輩,早已走出了青年的視野,一不留神,還會招來臭罵,恰恰這位陳偉軍滿足了你的虛榮?我並不否認自己是一個期待得到敬重乃至於有一點虛榮心的人,或許我之所為也的確難免有人性的弱點作祟,然而我更堅定地認為,我之所以喜歡陳偉軍,主要原因還是在他自己。

這是一個出身寒微卻很有一點閱曆的青年。

閱曆這個詞,在當今的文壇上已經大不時髦了。現在時髦的詞語是“想象”和“幽默”。“想象”和“幽默”當然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對於中國作家來說,此二者尤應振臂呼籲之。然而我卻以為,“閱曆”,要比此二者更為重要。沒有閱曆,所謂的“想象”不過是蒼白的向壁編造,所謂的“幽默”也不過就是語言的遊戲而已,哪裏有滄桑者的精神優勢和直抵世事本質的深邃?

我並不是說陳偉軍已經是一個“滄桑者”,已經具有如上所說的“深邃”了。但陳偉軍步入人生的二十幾年至少比他的同齡人遭遇了更多的貧寒、困苦,也領教了發生在身旁的人生沉浮,因此他勢必過早地從內心深處升華起社會擔當的渴望和勇氣。正應了那句現代京劇唱詞所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麵對這位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青年作家,他的作品盡管不能說非常的完美和成熟,但其中難以遏止的對健康、美好人生的渴求,對正義、公平社會的呼喚,在所謂“80後”的作家中應該顯得格外挺拔而峻峭了,這已經足以讓我們為之備感欣慰。

有了這種“早當家”的社會擔當精神,這位作家的視野就不會狹窄,趣味就不會低俗。他的筆觸跨越了鄉間和城市,穿插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間。他的目光更多地停留於低層,停留於普通的、卻又遭遇坎坷的青年人身上。難為他小小年紀,為我們演示了如此慘烈如此痛切的青春場麵。支撐這一切的,當然有想象,有技巧,但唯有閱曆,才能賦予他如此豐富的人生體驗和銘心刻骨的感悟。

對於一個青年作家來說,閱曆,固然主要指個人的遭際,但向民間學習,向社會學習,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學習,或許也是不可或缺的。“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我以為,比之同齡的文學寫作者,陳偉軍還有一點是可貴的,那就是他不輕視民間,不輕慢傳統,他對傳統的、民間的藝術形式居然還有所嚐試,這實在令人感到驚喜。據我所知,他寫過越劇劇本,而且還被排演過、拍攝過。我曾經看過他寫的越劇劇本《南唐一夢》,寫得聲情並茂、古韻綿長。據說這劇本已經被當地的越劇團采用,正在排演當中。當今青年,看得起傳統藝術者已是鳳毛麟角,而陳偉軍,虛心向學,大膽嚐試,向著“於學無所不窺”的方向努力,轉益多師、熔鑄百家,其卓然而立、自成一家的前景應該是可以期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