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1]原名朱重八、朱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人。 [288]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240]年號“洪武”。
朱元璋二十五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3]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慶路,改名應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稱吳王。他陸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並在吳元年(1367年)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為號召,派遣徐達、常遇春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於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4]同年秋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289]此後數次遣將北征,打擊北元殘餘勢力。洪武四年(1371年),滅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雲南,逐漸統一全國。 [288]
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製度, [5]廢除丞相和中書省;廢除行省,設三司分掌地方權力;以嚴猛治國,以重典馭臣下,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6]此後又屢興大獄,追治“奸黨”;興“文字獄”,用錦衣衛設立詔獄,又行“廷杖”之製。 [288]軍事上,實施衛所製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減免賦稅,丈量全國土地,清查戶口等 [7-8]。文化上,緊抓教育,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定八股取士之製; [9]對外關係上,確立“不征之國”。 [10]在他的統治下,社會生產逐漸恢複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11]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歲,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2]廟號太祖, [287]葬於明孝陵。傳位太孫朱允炆。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 [14]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 [15-17]朱元璋在家裏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18]朱元璋的祖籍在沛國相縣,後有一支遷徙句容,世居朱家巷。 [14]朱元璋在《皇陵碑》和《朱氏世德碑》中稱自己的祖父朱初一在宋末元初率一家人從句容來到淮北,開墾宋元戰爭後的荒田,定居泗州盱眙縣。父親朱世珍(朱五四)在五十歲時濠州鍾離縣之東鄉,在那裏生下了朱元璋。十年後,又遷至鍾離之西鄉,最後遷至太平鄉之孤村莊。 [19]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隻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裏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朱元璋回憶當時情形說:“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 [19-20]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21]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