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篇:百步陡記事(1 / 1)

百步陡是家鄉山衝裏的一條山道。它是山裏和山外人往來的必經之路。

百步陡長約數公裏。它從一座大山的山巔一直蜿蜒至山腳。路中筆陡之處鋪有石級。石級正好百級,百步陡由此而得名。小時候常進衝砍柴,對百步陡感情至深。走下坡的百步陡真是愜意極了。路旁鬆杉如屏,整條道路盡是綠陰。微風吹拂著麵額,耳旁鳴奏著各種鳥蟲的聲音,令人心曠神怡,豪氣頓生。然上坡則不同,特別是挑著擔兒。盡管綠陰滿地,涼風嗖嗖,但那粗喘聲,那如雨的汗珠,那腳軟心麻的滋味,仍然不得不令你感到造物主的殘酷和大自然的可畏。

百步陡半山腰有一戶楊姓人家,他們是世代的山裏人。山裏山外的人都說,楊老倆囗就是百步陡的支柱,百步陡的靈魂!是由於先有了楊家,才有百步陡的。百步陡的石級也就是楊老家的祖先鋪就的。在楊老倆口的有生之年,他家的茶缸一年四季總是滿滿的。過往行人走到半山腰時,沒有不去他家門前坐一坐,喝口涼茶解解渴的。其實,茶缸裏的水卻來自山腳下的山泉。小時候,氣力單薄的我,有一次挑柴歇腳於楊家門前時,還接受過楊奶奶饋的一個大紅薯。一個紅薯不算什麼,可在那饑餓的年代卻是十分的難得。要是沒有那個紅薯,那天我是無論如何也爬不上那百步陡的。

百步陡腳下還有一條小溪,溪水終年流淌,清澈見底。由於受日光照射少,溪水一年四季總是涼冰冰的。大熱天躺在小溪裏泡上一陣,那可比如今的桑拿還刺激哩。小溪兩岸楊柳依依。楊柳岸邊還有幾丘小田,這幾丘小田就是楊家世代糧食的產地。吃集體飯年代,聽說楊家每年還要上交好幾百斤穀子……

群山環抱的百步陡不僅美麗動人,千百年來,它與山裏山外人的命運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聽老人言,舊社會百步陡曾是強盜出沒之地。那時古樹參天,陰森可怖,灌木叢中不時還有虎嘯狼嚎。過往行人隻好在大白天成群結隊而行。解放初期,這裏還隱藏著一小股土匪時常騷擾百姓。消滅了土匪以後,百步陡才真正屬於人民。

在共產黨領導下,百步陡曾發生過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躍進年代,為了多煉鋼鐵,百步陡大小樹木全部變成了木炭。千年原始森林頓時成了不毛之地。

“禁山!”“禁山!”為了使新植的鬆杉之幼苗茁壯成長,百步陡好長一段時間成了禁山。20世紀70年代,陽氣剛複的百步陡又進行了一場革命。那裏的山山水水被重新安排,兩個鄉同時行動,千畝鬆杉林又變成了茶園。貫名“百步陡”茶香飄海內外。山裏山外人終於也看到了一些實惠,公路修進了百步陡,山裏山外架起了高壓線。人均年收入也上了千元。每年當茶葉一項就為國家創利稅幾萬元。

改革開放,小小山衝裏也出了幾個泥腿子貪汙犯。茶葉雖然銷路好,但帳麵上均是樹葉價。茶場虧了本,茶場承包了。承包者又都是泥腿子,他們與大千世界少有聯糸,他們也打不起廣告,於是,承包者隻有虧本,沒有賺錢。這樣以來,也就再沒有人敢去承包那倒黴的茶場了。

茶場倒閉了,百步陡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一時之間,千畝茶園又成了荒園。不!它不是荒園!千畝茶基地仍在,茶樹仍在,隻不過它們均躲在荊棘雜草叢中睡大覺罷了。返本歸源,還我青山綠水!進入換世紀以後,人們對百步陡終於有了清醒的認識。於是,一株株水杉,一行行紅鬆又在百步陡悄悄地成長牡大了起來。如今,百步陡又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

百步陡雖然又成了森林,但過往行人仍不少。半山腰那戶楊姓人家仍住在百步陡。老倆口雖已作古,但兒孫們卻仍活得自由自在。土坯房已換成了紅磚房,房前屋後到處都種著果樹。雖不再向過往行人供應茶水,但卻開了個象模象樣的商店,那裏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飲料……

至於那小溪,為了蓄水防旱,如今已是一座小型水庫了。庫水太深,也就更加冰涼冰涼了。好在它今天已聽從了人類的使喚。

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人的大腦總是在不斷地思考著各類問題的。是土地就必定養育著一方人民,明天的百步陡將又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