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改製形式的診斷報告(3 / 3)

3 補救措施的再設計

股份合作製的缺陷並不是不可補救的,通過調整,進行製度再安排,仍然可以趨於合理。突破股份內部流通的局限性,引進外部戰略投資者,姑且不論。針對股權分散,用數股1票或組合代表的方式,減少表決人,提高決策效率。針對經營者的無進取心,推出股權激勵方式,使回報與績效正相關,喚起責任心。還要加強監督,設置大股東,互相牽製,附以外部審計,內外監控,力爭財務數據的可靠性。股份合作製可以再造,為員工持股計劃作好鋪墊,以法律相配套,創造勞動與資本結合的新型生產關係。

股份合作製最為人所詬病的是股權分散,損害效率,沒有生命力。《指導意見》規定1人1票,縣規定1股1票,管理層多股多票,比前者合理。調查沒有發現1股1票影響決策,管理層握有掌控權,但其他縣確有尾大不掉的現象。如買1台傳真機要股東大會表決,短期行為導致不願提取法定公積金和公益金,在原有框架下,1人1票或1股1票確有硬傷,但實踐者有所警惕,進行修正。某化工廠募股一開始就規定0.5萬元1股,2萬元1個股東成員,職工互相拚股;某針織廠第1期入股1股1票,第2期職工組合到車間主任旗下,由車間主任代言;某閥門廠0.5萬元1股,前期股東大會1股1票,後期3股1票,拚股入會。這種組合大大削弱“以腳投票”的衝擊力,提高決策效率。在俄羅斯已有先例,1993年進入大私有化的第1階段,允許企業職工無償獲得占企業法定資本25%的股票,但沒有表決權。比較俄羅斯,以上三家企業沒有失去表決權,隻是選派代表而已,緩解公平與效率的矛盾,不失為改製的有效嚐試。

在傳統經濟活動中,經營者的報酬由工資和獎金兩部分構成,後者依賴財務指標的考核,與短期業績表現密切,與長期價值關係不密切。經營者股份不占優勢,不擁有相當的剩餘索取權,挫傷積極性。治理手段在於股權激勵,西方國家已有成熟的經驗。

美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推行股權激勵機製,其他發達國家群起而效之,成為一種國際潮流。美國經營者的收入股票期權占絕大部分,1996年可口可樂公司總裁郭斯達年收入885萬美元,外加2500萬美元的股票期權;1998年電氣通用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總收入2.7億美元,其中股權激勵收益占96%以上,這種機製對發揮經營者的創造性作用明顯。

美國的股權激勵機製依靠發達的股票市場,經營者績效的衡量、行權價格的確定、授予股票期權的數量、股票期權變現都可以通過市場實現,非上市公司自有困難,但可通過變通的方法解決,股票來源為虛擬型。公司授予經營者一定數量的名義股票,價格為每股淨資產值,授予期為3年,此後為行權期,一般也是3年,公司分批回購獲受人的股票,價格為當年的淨資產值。授予的數量要適中,太小不能起到充分的激勵作用,太大會產生內部人控製問題,損害股東利益,每次總量不超過總股本的10%,單人不超過1%。我國企業絕大部分為非上市公司,探討股權激勵從股份合作製開始,及時推開,不至於使改製陷於難堪。

股權分散麵臨管理層掠奪股東財富以及偷懶行為的道德風險,過度集中也會掠奪小股東,恰當的股權結構有著製衡作用。我國的市場秩序體係和管理製度不完善,美英式的外部審計與股票市場的監督功能不能奏效,股權製衡對於股份合作製有保護作用。多個大股東並存,互相監督,可以內部化控製股權私人收益,但控製聯盟內部不統一,可能喪失有利的投資機會,它適應於過度投資或有強烈融資需求的公司。第2大股東持有足夠多的股份,不需要組成小股東聯盟便可實現對大股東的監督,第2大股東的監督作用與所持股份比例成正比,以股權製衡降低代理成本。

股份合作製的核心是員工持股,美國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企業比沒有實施的生產增長率高1倍,倒閉率低10%,許多企業在行將破產時轉而采用持股計劃,挽回敗局。美國持股計劃有著法律保障,1974年製定《員工退休收入保障法》,此後相繼誕生《小企業就業保護法》、《納稅人減稅法》、《經濟增長與減稅調節法》等法案,推動員工持股計劃比例的上升。我國的《公司法》、《企業法》、《勞動法》沒有相關的規定性,立法明顯滯後,應當出台相關法規,給與政策優惠、法律規範,確立員工的資本地位。

股份合作製推出時正值社會轉軌期,對市場經濟的走向無法把握,吸納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跟蹤轉軌國家的實踐,合理設置股權結構,運用激勵機製、製衡手段,提高製度創新能力,將群眾創造的股份合作製揚長避短,賦予這一經濟組織形式的可持續性。目前的員工是單一的勞動者,與他們的主人翁地位極不相稱,應當貫徹股份合作製中的持股精神,學習西方企業經營的先進經驗,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增加收益,調動積極性,提高對企業發展的關心度,形成新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改變傳統的雇傭附屬關係,增加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創造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