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是指以煩渴引飲、消穀善饑、小便頻數、如膏如脂、形體消瘦為特征的疾病。它包含著現代醫學的糖尿病。
我國在糖尿病的發現、發病機理研究與治療上做出過傑出的貢獻。公元前四世紀《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的記載。唐朝初年甄立言《古今錄驗方》載“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甄氏此書可能已佚,但他的發現啟發了唐初醫學家王燾(公元675-755年),使王燾比其父王玉敬的論述“尿聞之有水果氣,嚐之有甜味”有所深入,從而診斷為消渴病。王氏在其所著《外台秘要》中轉載甄氏上述消渴病尿甜的論述,並進一步闡述道:“夫消瘤者,每發小便至甜,醫者多不知其疾”。這無疑是世界最早的糖尿病尿甜的文字記述。西方醫學直到1675年,英國醫生ThomsWillis發現尿甜,接著WilliamCullen以希臘文命名“尿病”,後邊加上Mellitus,意思是甜如蜜。這個記述比中國晚了千餘年。由於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處於封閉狀態,因此,最早在臨床上發現“小便至甜”隻能在中國醫者中互相傳播、引證。而千餘年後的ThomsWillis卻是舉世鹹知的。
中醫在消渴(糖尿病)的理論與治療上自成體係,總結出中藥、針灸、推拿,氣功、飲食、運動以及民間單檢方治矹消渴病的經驗,不僅豐富了世界醫藥寶庫,而且千百年來在防治糖尿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民族醫學如藏醫、蒙醫、回醫、傣醫、苗醫等,在防治糖尿病上也各有特色。可惜我們對此缺乏研究,隻能遺憾地留下一塊空白。
縱觀中醫發展史,消渴(糖尿病)肇始於《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啟蒙於兩漢,發展於唐宋金元,成熟於明清。解放後進入辨證論治臨床和實驗研究的新時期。
第一節 消渴病的曆史源流
―、消渴病的淵源
成書於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00年的我國最早之古典醫籍《黃帝內經》,首先對消渴病的病因、症狀和病機作了詳細的論述。
《素問·氣厥論》:“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闡述了消渴病多飲多尿的症狀。盡管這些症狀尚難以排除尿崩症,但至少包含一部分糖尿病在內。
至於消渴病因,《靈樞·五變篇》說:“餘聞百病之始期也.必生於風雨寒,外循毫毛而入腠理……或為消癉。“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素問·通評虛實論》說:“凡治消癉……偏枯……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消者,消爍也,亦消耗也,癉音單,久病伏熱之意。在這裏論述了先天不足、五髒虧虛、外感六淫均可致燥熱而生消渴。特別指出肥胖和飲食過於甘美導致消渴的病因,與現代醫學研究肥胖和飲食失控誘發糖尿病的運論相吻合。
消渴的病機,《素問·明陽別論》謂“二陽結謂之消”。《素問·氣厥論》說“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俳。”(食佛,胃中熱結,善食不生肌肉。二陽指胃和大腸。胃為水穀之海,水穀生化之源。若陽明氣結胃火熾盛,燥熱蘊內,大豚津枯而致消渴。《素問·氣厥論》還說,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心肺俱居膈上,上焦火盛,肺津受灼,氣化敷布朱常,致水穀精微直趨膀胱,津燥口渴,故為鬲消。
在消渴病的病機中,《黃帝內經》首次提出了消渴血瘀證。《靈樞·五變篇》說,皮膚薄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衝葺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臆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闡述了七情致病,由怒而氣滯,由氣滯導致血瘀,瘀久化熱,熱耗氣陰,津液虧虛,敷布無能,發為消渴。
此外,《黃帝內經》依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及臨床症狀,分別對出“消渴”、“消癉”、“肺消”、“鬲消”、“消中”等病名達13段之多,開中醫認識消渴(糖尿病)之先河。
二、消渴病辨證論治的基礎
東漢時期,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金匱要略消渴小使不利淋病》說:“渴欲飲水,口幹苔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辯證係肺胃熱盛,熱傷津液之候,用白虎湯滌蕩肺胃之熱,人參益氣培元。後世醫家趙以德認為,此乃宗《黃帝內經》“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後世稱之為上消。
該篇又說:“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穀而大堅(一作緊),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從榮衛虛竭和胃氣熱盛的角度,闡述了消渴的病機製。寸口脈候肺,心主血屬營,肺主氣屬衛;浮為陽虛,衛氣不足之象多遲為血脈不充,營血虛虧之候,浮遲並見,表明消渴病本虛之實質。趺陽脈以候腎,脈浮而數,為胃氣熱盛,熱餌消穀耗津,故易饑而大便堅硬。氣有餘就是火,水為火逼,敢小便頻數,搜數津傷,腸失濡養而大便堅。故因胃熱氣盛,出趣消穀賽
饑,便堅溲數之症,後世名之“中消”。
該篇還說:“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一鬥,腎氣畫主之。“認為腎氣虛弱,陽氣衰微,上不能蒸騰津液於肺而敷布周身,下不能氣化達於膀胱,致開闔失司,故飲一鬥,小便亦一鬥,後世謂之“下消”。
強仲景根據消渴病不同症候,立三消辨證之法。辨明肺胃津傷,胃熱、腎虛的病因病機,並用人參白虎湯清泄肺胃生津止渴以治上消,腎氣丸補評氣助氣化以治下消。上述辨證思維及用方經二千多年臨床錘煉,成為治消渴主方,從而為消渴病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
三 消渴病辨證論治的發展
晉代王叔和著《脈訣》,從候脈的角度論消渴症之輕重虛實和預後。如《脾候歌》曰:“脾脈實兼浮,口幹饒飲水,多食亦肌虛”。又《雜病歌》曰:“消渴脈數大者治,虛小病深危難貌。”
隋朝的太醫博士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將消渴歸納為“消渴候”、“消病侯”、“大病後氣虛候”、“渴利候”、“渴利後虛損侯”、“渴利後發瘡候”、“內消候”、強中候”共八候。認為導致消渴的主要原因“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而成。自晉始為求長生,服五石散風糜一時。五石散係金石壯陽之品,久服燥熱傷陰,腎陰被灼,虛陽獨亢,熱鬱血瘀,“發為消渴,凝為癰疽”,為害甚烈。自唐以後,五石散遂失傳。至於服五石散能否誘發糖尿病,雖難以定論,而服藥者出現“食不厭多”、“食不畏多”等中消之症,至少可以推測,該藥可能使隱性糖尿病轉變為臨床糖尿病。因此,巢氏強調了飲食過量為誘發消渴的重要因素之一。至於消渴並發癰疽,巢氏進一步指出:渴利之病,隨飲小便也,此謂服藥石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然腎虛人不能製水,故小便利。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發於皮膚,皮膚先有風濕,濕熱相搏,所以發搭。首次詳盡地闡述了消渴病並發癰疽的病因病機。其臨床症狀與糖尿病並發皮膚感染相一致。
自晉至唐,研究消渴病人材輩出,出現了許多消渴專著。如謝南郡撰的《療消渴眾方》、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創製了許多治療消渴病方藥。孫氏立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備急千金方》消渴門共52方,其中用天花粉23方、麥冬16方、地黃11方、黃連10方、玉竹5方、黃芪4方。所創玉泉丸、玉壺丸、黃連丸方沿用至今。千金黃連丸方中生地、黃連,在當時治療消渴病中使用頻率頗高,反映了當時對消渴病治療突破了經典中-從腎氣虛立論,重視腎氣丸的思路,創立了清熱滋陰治療消渴病的基本治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金元時期,出現了李東垣、朱丹溪、劉河間、張子和四大家。劉河間倡導燥熱病機學說,他在《河間六書·消渴》中引證《黃帝內經》“二陽結謂之消”之說,把消渴病機歸屬廉熱之中。他還大膽地提出“諸澀枯竭,千勁皺揭;皆屬於燥”,作為《黃帝內經》瘋機十九條的補充。認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腎消之分。“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挺消病也,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衛焦也,治宜流濕潤燥。中消者,胃也,消而飲食多,小便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