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 往事(2)(1 / 1)

我小時候的童年就是從這個老房子老院子裏開始的,老媽帶我去村外的學校辦理入學手續,其實沒啥複雜的手續,不像城裏那麼麻煩,就是交了錢,填了一張表格就可以了。我們這個小學距離村裏大約1公裏,還是很近的,在我們這個村莊附近還有兩個村,分別叫做高小莊和王家村,至於村和莊有啥區別,其實沒有,隻是叫法不同罷了,都是一個意思。

顧名思義高小莊的人基本都姓高,王家村同樣,我們村叫做蕭家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姓蕭,也會有幾個外來戶。三個村共用一個學校,學校的孩子還是挺多的,我們村這個學校跟城裏一樣有六個年級,但每個年級隻有一個班級,因為條件有限,學校太小了,蓋不起房子,學校的房子跟村裏的房子基本是一樣的建造風格,房頂兩麵是斜坡,中間會拱起一條特別狹窄的小路,房頂上麵用的是瓦片鋪設,如果瓦片壞掉,屋裏就會漏水,這時就需要更換瓦片。

到了開學的時間了,說是開學其實就是讓我們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集體報個到,到了學校之後會告訴具體的上學放學時間,我背著一個黑色布袋書包,斜挎在肩膀上,這個黑色布袋是老媽這幾天拿針線親手給我縫的,裏麵裝了數學語文書,還有鉛筆和作業本,當時我們農村很落後,上小學的時候根本不學英語,之後到了初中才會學,這也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剛回到農村,村裏的小孩子我都不認識,隻能自己溜達去學校了,走出村外,有一條大約十米寬的土路,地麵坑坑窪窪的,晴天的時候還好說,如果一下雨那就不好了,地麵滿是泥濘,沒有能下腳的地方,好好的一雙鞋,等你回到家已經不能穿了。特別到了冬天的時候,早上地麵凍成了一塊一塊的,穿著棉鞋還可以走,到了中午的時候,太陽一出來,等溫度升高之後,地麵的冰就化了,整個路麵全部變成了泥堆,根本沒法走路。

農村的人們也有應對的辦法,找來幾塊平整的木板,用鋸子鋸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木板,用釘子把木板釘起來,做成鞋墊的模樣,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下麵釘兩個小木板,在木板周圍拿繩子做成鞋帶,我們叫它木屐子。人把腳放在木屐子上麵,把繩子綁在腳上,這樣踩在泥濘裏就不會把鞋底弄濕弄髒了。冬天雪化的時候和下雨天的時候會穿上木屐子,穿上木屐子走路肯定會不方便,隻要綁的稍微緊一點,走路還是沒有問題的,我的爺爺就是一名木匠,爺爺平時在村裏給人做木桌板凳一些小家具,補貼家用。

在農村你根本找不著柏油路,全是土路,隻有村外麵的一條省道是柏油路,也隻是薄薄的一層而已。這條省道的旁邊有一條河,這條河聽說相當的長,直通縣城,在河的對麵就是別的省份,我所早的省份和對麵的省份就隔著一條河,所以我們村所在的鄉裏縣裏乃至市裏處在省裏最邊緣的地方,最邊緣意味著最偏僻,最偏僻就意味著平窮,我們村確實窮,窮到整個村沒幾家有電視家的。

開學的這個時間,農村的小麥已經收割完成了,這個時候我們農村還沒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收割小麥都是人工收割,一家人每人拿著一把鐮刀,在炎炎夏日裏,頂著暴曬一把一把的割小麥,把割好的小麥放在一起,堆成一堆,還得把小麥捆好放在三輪車上,拉到剝小麥機器的地方,把麥仁播出來,放在太陽底下晾曬幾天,曬好之後裝進袋子裏堆放在糧倉裏,這也就意味著已經完成收割小麥的任務了。

六月份基本已經把小麥收割完畢了,之後在找來耕地的機器,有的家庭還是用牛來耕地,那樣比較慢,但省錢。耕完地,買來瓜種種上,有西瓜種子,香瓜種子,還會種一些花生大豆辣椒之類的,別的地會種植玉米,玉米也是農村主要的口糧之一。西瓜香瓜玉米等農作物,生長的特別快,隻要幾個月的時間,隻要風調雨順,沒有災害,成熟的特別快,到了成熟的季節,農村的地裏全是水果蔬菜,西瓜遍地都是,根本吃不完,在農村基本上自給自足,缺什麼種什麼,不需要花錢買。

我行走在馬上路,已經有許多三三兩兩結伴而行的學生了,朝著學校走去,一眼望去馬路路邊是一排排的楊樹,後麵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田野,秋收也快開始了,蟬還在不知疲倦的嘶鳴著,早晨的太陽悄悄的爬上天空,微風吹來,令人神清氣爽,豐收的季節也馬上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