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建立民國,貢獻之大,史有公論。而起義在武昌首先取得勝利,由於武漢地據形勝,控製華中,故義旗一舉而全國響應;亦由於變生倉促,眾推吳兆麟為總指揮,他率軍奮戰,運籌帷幄,所至有功,從而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吳兆麟在首義中得到群眾擁戴,並不是偶然的,他當年參加了革命組織日知會,且為日知會領導人之一,當時日知會與文學社、共進會等都派人到新軍中去發展組織,吳亦參與其事,後吳入參謀大學深造,使他有較好的軍事學識,這些就是他在起義中被推為指揮官的基本條件。

當1911年10月10日晚,起義首先在吳兆麟供職的工程八營駐地爆發,隨而各標、營、測量學堂等革命黨人奮起響應,一起到軍械總庫楚望台,人數不滿三百,當時眾議推吳兆麟為總指揮,吳亢聲問道:“你們是否絕對服從我的命令?”結果他得到的是滿意的答複。於是吳毅然就職。

當晚吳兆麟率軍攻占鳳凰山、蛇山各戰略要點,而後集中全力去進攻湖廣總督衙門,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黨人攻下總督署,瑞澄一夥清廷官吏鑿穿督署後牆溜掉了。次日攻下漢陽,12日占領漢口,於是武漢底定,起義初戰勝利了。

起義取得決定性勝利後,革命黨人於10月11日上午在武昌谘議局開會商討成立革命政府問題,會上立憲派頭麵人物湯化龍主張用黎元洪的名義通電全國,以求取得各省的響應。當時黎是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曾經殺過革命黨人,因此這一建議受到革命黨人李翊東、張振武的強烈反對。

在雙方各持己見的情況下,吳兆麟從顧全大局、鞏固勝利的觀點出發,主張對黎元洪既往不咎,爭取他到革命陣營來。由於他是總指揮,所以他的意見博得了一些人的讚賞,立憲派也隨聲附和,於是大家決定由吳兆麟去請黎元洪來參加會議。

不久,吳兆麟派人從黃土坡一家床底下把黎元洪拉出來了。會上有人提出要黎元洪擔任都督,黎對革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堅辭不就。張振武說:“他既堅決不就,不如把他殺掉,以振軍威。”吳兆麟反對張的主張,最後,會議取得一項妥協辦法:把黎元洪軟禁起來,仍用黎都督的名義通電全國,要求各省響應。11日晚,由吳兆麟掌握的軍政府參謀部開始辦公,處理有關軍事等方麵的重要問題。武昌呈現出一片熱氣騰騰的革命景象。

正當吳兆麟指揮的革命軍在劉家廟一帶活動的時候,黃興等革命黨人於10月28日到了武漢,許多革命黨人要推黃興為兩湖大都督,但那時黎元洪已正式視事了。吳兆麟說,如果黃興的地位在黎之上,黎元洪就會辭職。黃興也認為應當“團結對敵”,不能自毀長城。於是11月3日黎元洪任命黃興為“武漢戰守總司令”。及黃離鄂,由吳兆麟出任民軍總司令。一直到南北議和,吳始終恪盡職守,對保衛武漢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兆麟的偉大功績,在於奪取武昌首義的偉大勝利,及南北議和後,他就不起什麼作用了。袁世凱攫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把武昌首義的高級軍官調到北京去,投閑散置,不久又強迫他們退役。及吳逝世,國民政府曾於1943年7月31日發布明令褒揚。文中對其一生給予了恰如其分的評價,明確指出:“吳兆麟早歲參加革命,卓著辛勤,辛亥武昌首義,率軍奮戰,指揮前敵,克奏朕功。民國成立,續領師幹,旋因裁兵解職歸隱。嗣後致力社會福利事業,尤具熱誠。茲聞溘逝,良堪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以彰往績。”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程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