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寄語(1 / 2)

女兒完成此書的寫作後,像書的開頭一樣又找到我們,請我們給寫個寄語。女兒的請求是無法拒絕的。作為媽媽我看到女兒多年來能一直堅持寫作,在異國他鄉亦能不畏艱辛,深受感動。她爸爸在此書的開始為女兒作了序,我這次責無旁貸為女兒寫寄語。

說是寄語,其實是老生常談。話題是我經常和女兒、女兒爸爸以及一些親朋好友談起的內容。我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整理一下,感覺挺適合作為本書的寄語。一方麵勉勵女兒,一方麵與讀者特別是“媽媽”讀者共勉。這些內容是我《上學雜記》的節選。

女兒遠走讀書,伴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爸爸媽媽一定是心有千千結。但我沒預料到自己的反應這麼重,和好朋友說起來常常淚流滿麵。

為了給自己一些鼓勵,今天早上五點多起來後又去找老摩根的傳記拿出來看。老摩根15歲的時候得了重病,爸爸媽媽把他送到鄉下爺爺家(這行為和咱們差不多),寄希望於鄉下新鮮的空氣能讓他痊愈。兩個月下來,老摩根身體有好轉但不明顯。這時候,他們的爸爸媽媽來了更“毒辣”的一招,讓他跟著爸爸媽媽的朋友去葡萄牙的一個島上,希望南歐充沛的陽關能治好他的病。老摩根拖著病體,從波士頓上船,在大海上航行了11天才到達那個什麼島。同誌們想一想,那個時候,19世紀後半段兒,條件一定很艱苦。在那個什麼島上,老摩根的病居然真的好了。這種治病的方法,咱中國的爸爸媽媽可能打死也不會用。也許有人用過,但孩子死了。這個例子一直在鼓勵我,給孩子空間,讓她自己去闖。結果交給老天爺吧。我姥姥曾經說,沒娘的孩子天照顧。

對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我想了好多年。有一天,終於發現了紀伯倫(1883-1931)在《先知》中的《論孩子》,甚為貼切。

紀伯倫是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北部,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他的《論孩子》大約作於一百年前。以前我也和幾位朋友分享過這首散文詩,這次再貼在這裏,共勉。

正在讀小布什的書《抉擇時刻》。其中一段也讓我看到西方人在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上與我們的不同。當年小布什決定競選美國總統時,首先要和孩子溝通。因為,一旦參選,孩子們的平靜生活就會被打破——盡管他已經幹到德州州長的第二個任期了。兩個女兒反對他參選,理由是她們要有私生活。但小布什和孩子們認真地談,你們要自己的私生活,我和你媽媽也想要自己的生活。得,就這麼著,孩子們妥協了。女兒們心裏一定想,誰讓咱投生到他們家了呢?!爸爸媽媽與孩子,從布什處理這件事的過程看,就是相互獨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Children

-Kahlil Gibran,The Prophet,Chapter 4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