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SH有個紫竹小區,門衛室旁有個棚子,說是棚子其實隻是幾塊瓦楞板搭的一個披,下麵長年累月坐著一個老鞋匠。說他老真是老——滿臉的皺紋,條條似刀刻,加上一張古銅色的臉,鼻梁上架著一副老光眼鏡,怎麼看也有快七十的年紀。至於他叫什麼名字,小區的居民很少有幾個能說得上來。不管他,老鞋匠,老鞋匠,叫順了不是蠻好?挺親熱的!其實他的歲數不算大,還不到六十歲,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六十歲是人生的第二春,青春才開始呢!確實老鞋匠的精力特旺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春節休息幾天外,全是低頭幹活的日子!沒見他有個頭疼腦熱的,有人說就是吃野山參精神頭也沒這麼好,莫是鐵打的不成?老鞋匠不光是修鞋,還修傘、修拉鏈,那雙青筋暴凸得像蚯蚓般的手,活絡得很哪!
老鞋匠到SH這麼多年了,可還是操著一口道地的蘇北話:“這塊,拉塊,好的,沒得······”許多居民都愛學他的話,惟妙惟肖,令人捧腹。他一點不動氣,一笑了之,有時還說:“楊貴妃是我們揚州人噯!”自豪的神色溢於言表。他是個新SH人,九十年代初就來SH了。別看他沒啥文化,腦子倒蠻清爽,買下了這裏小區底樓的一間房,那時才六萬塊錢!雖當時問親戚朋友借了點,但現在都還清了。那些以後來SH的同鄉,都說他有眼光,羨慕得要死!
可他也夠苦的,一個人拖著個女兒,又當爹又當娘。他老婆早些年就跟人走了,心狠得連親生骨肉也不要!他也不去尋找隨她去了,大度地說:“不能怪她,隻能怪自己沒本事。”所以他下決心要混出個人樣來,便闖蕩到大SH來了!要過飯,打過零工;躺過馬路、鑽過橋洞。可他再苦再累,也要嗬護好女兒,不讓她受一丁點兒委屈,把她摟在溫暖的懷裏。她的女兒叫乖乖,不是小名,是這個名字!所以“乖乖”兩個字一直在他嘴邊,女兒一旦離開他的視線,他便著慌,“乖乖!乖乖!”叫得震天價響。
乖乖在SH讀書,讀完初中讀高中,老鞋匠自信地說:“我家乖乖一定能靠上大學,以後成為白領!”有人信,有人不信。小區居民大多對他們父女印象不錯,但也有對他們嗤之以鼻的,老鞋匠樓上的蔣女士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修鞋的老頭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哧,真是天方夜譚!”她為什麼這麼憎恨?隻因老鞋匠在天井裏搭了間小屋,裏麵放著許多雜物,有塑料鞋底,廢舊的橡膠輪胎,甚至硬紙板舊書報,就像一個廢品收購站!一到天熱散發出一種怪味,害得蔣女士不敢開陽台的門。她幾次要和老鞋匠論理,都被老伴陳老師攔住:“這些都是老鞋匠家吃飯的東西,你讓他放什麼地方去?總不能放在房間裏吧?人家從蘇北來過日子不容易。”陳老師退休前是一所學校的副校長,很通情達理的。
“這素質!”她搖搖頭,“阿鄉就是阿鄉,不像我們文化人有涵養,還說他女兒要上大學以後當白領呢?哼!”陳老師勸駁她:“你可別門縫裏瞧人把人瞧扁了?草窩窩裏能飛出鳳凰呢!許多名人都是苦出身。”他說這話是有道理的,因他就是從農村考上大學改變自己命運的!聽老伴這麼說蔣女士便住了口。
陳老師家就一個兒子,在美國念的大學,是博士生,現在美國加州工作。老夫妻倆都引以為豪,尤其蔣女士“我兒子在美國!”這句話常掛嘴邊,連走路也頭昂得高高的,一副瞧不起人的樣子。走進小區大門,第二眼見到的便是老鞋匠,可她視而不見,故意將腳上的皮鞋踩得“噔噔”響。
一回老鞋匠聽到響亮的鞋跟聲抬起頭,喊住她,尊了聲:“陳師母!”她回過頭。“您的鞋跟磨得太厲害了,再不補就不能穿了。”誰知她把頭一甩,響亮地說了聲:“我皮鞋從來不補的,壞了就買雙新的!我兒子又從美國寄錢來了——五百美金呢!”說完趾高氣揚地走了。門衛老楊頭笑著對老鞋匠說:“你拉生意也不看看對象?人家是什麼人——是僑眷!你沒聽她說兒子從美國寄來五百美金——你想想可買多少雙皮鞋?還會補——哧!”
老鞋匠自嘲地笑笑:“我這是可惜,她腳上的皮鞋還蠻新的,就是跟磨掉了,補一下不是蠻好?是我多嘴了。”說著客氣地遞給老楊頭一支煙。老楊頭接過點上深深地吸了一口:“這人哪——貧富差別大著呢!你我都是窮苦人,不能跟這種人比。”“是啊,是啊,我們不能跟這種人比。”老鞋匠連連點頭,“畢竟人家是喝墨水的,丈夫還是校長!”“聽說她原來在單位裏當會計,現在當會計不要太吃香噢——退休了還在外麵扒分,少說也有兩三千塊,我們怎能和她比?”老楊頭發完老騷進了門衛室。
暑期,乖乖女參加了高考,因六分之差沒能考上大學,她傷心得哭了。老皮匠安慰她說:“乖乖,沒得關係,就六分之差怕什麼?明年再考一定能錄取!”蔣女士知曉後冷笑著對丈夫說:“我沒說錯吧——鞋匠的女兒怎麼能考上大學?她這是飛機上釣大閘蟹——差遠呢!”陳老師聽不下去,指責她說:“你怎麼把人家貶成這樣?就六分之差——可能她考試時緊張現場沒發揮好,還有可能······”
蔣女士打斷他話:“你怎麼幫一個鞋匠的女兒說話?好像她是你女兒似的?”“鞋匠又怎麼了——這是社會的分工不同,三百六十行沒有貴賤之分。你別小看了老鞋匠,他有乖乖這個女兒,以後福氣比我們好!”“難道我們生兒子差了——兒子是在美國讀出來的博士生,還留在美國工作,又很孝順,我們臉上不要太光彩噢——小區裏哪個不羨慕我們?”兩人各不相讓,唇槍舌劍地爭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