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VignasespuipedalisWight)在南方又稱豆角,也叫長豆角、帶豆、裙帶豆等,屬豆科豇豆屬一年生蔬菜,原產於亞洲東南部熱帶地區,我國自古栽培,是長豇豆的起源地之一。

豇豆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型蔬菜,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和多種維生素,風味獨特,可炒食、煮食,也可做涼拌菜,還可做泡菜、醃漬菜,或曬幹豆角等。可以說豇豆是夏秋季節餐桌上的主要蔬菜品種之一,也是蔬菜淡季的一個重要補充品種。因此豇豆在我國被廣泛栽培,尤其在南方。近幾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新農村建設發展,逐步形成了豇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豇豆產業。

第一節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

一、植物學特征

豇豆根係比較發達,主根入土深達80cm,側根多分布在15~18cm深的耕作層內,根係再生能力較差。根瘤菌在豆類蔬菜中相對而言不發達,這就要求在栽培中采取護根栽培,深耕土地,前期適當施用氮肥等措施。

豇豆的莖依其生長習性可分為蔓性莖、半蔓性莖及矮生性莖。生產中的菜用豇豆一般為蔓性、右旋性,隻要有附著物,就能自動攀援而上,栽培中隻需搭架,一般不需綁蔓,菜農稱其“聰明”。豇豆的莖蔓一般為綠色,有些品種莖節附近有紫紅色花斑紋,莖節上均能長出葉,同時能生長花序或側枝。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栽培條件,莖節上抽出花序和側枝的比例有較大不同。一般莖蔓中下部側枝萌發力強,而上部花序抽出能力強,早熟品種較中遲熟品種側枝少。

豇豆的葉包括子葉、對葉、複葉三種。豇豆屬子葉出土型蔬菜,其豆瓣出土後即為子葉。第一、二片真葉為單葉,稱對葉或對生葉。第三片葉及以後葉為三出複葉,互生,每一小片單葉呈盾形,表麵光滑、深綠色。不同品種葉片大小有所不同。幼苗自養階段,主要靠子葉提供養分。幼苗生長後期通過對生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保證幼苗健壯生長。複葉是豇豆的主要功能葉,其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著豇豆產量的高低。

豇豆的花為兩性花,蝶形花冠,自花授粉,花梗一般長10~20cm,總狀花序,花梗頂端同時著生8~10朵花,成對排列,陸續成對開放。開放時間一般為淩晨至上午10點,下午5~6時,開過後即閉合、凋謝。同一花梗上有8~10朵花蕾,一般僅有2~4朵結成莢,因此豇豆結莢少、結莢率低。豇豆第一花序著生節位即始花節位隨品種及栽培季節有較大不同,早熟品種始花節位常在2~4節,遲熟品種為7~9節。

豇豆的豆莢即為果實,由花授粉之後逐步發育而成。莢果一般成對著生,但也有單莢或發育不協調而形成一個大莢和一個小莢的。莢果呈長條形,其形狀、顏色、長短、粗細隨品種差異較大。果皮顏色有深淺程度不同的綠色(青色)、白色、紅紫色及多種過渡色。莢長多為30~60cm,最長有達140cm的。據報道,豆莢長度與每莢種子數有一定相關性,豆莢種子一般每條10~24粒,種子數越多,豆莢越長。

豇豆種子為長腎髒形,表麵光滑發亮或皺皮,常有隱性條紋,種皮有紅褐色、黑色、白色等。種子平均長×寬×厚為9.45cm×5.20cm×3.25cm,平均千粒重150g左右。一般貯藏條件下,豇豆種子可保存2~3年。豇豆種子在果莢內發育較遲緩,開花後25天左右可達生理成熟,成熟後在莢果內遇雨即能萌發。

二、生物學特性

1.生長發育及開花結莢習性

據華南農業大學關佩聰介紹,蔓性豇豆的個體發育全過程可分為種子發芽期、幼苗期、抽蔓期和開花結莢期四個時期:

(1)種子發芽期指從種子萌動至第一對真葉開展這一時期。種子播種後,遇到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一般5~7天可發芽出土。溫度偏低,則發育時間延長。土壤濕度過大,常造成爛種,或出苗後發生猝倒病。新種比陳種生命力強,出土快,出土後長勢明顯旺盛,生產中應盡量播種新種。

(2)幼苗期指第一對真葉開展至具有5~7葉的時期。幼苗期需15~20天,隨溫度變化,天數有所變化。幼苗期花芽已分化形成,開始了生殖生長。幼苗期莖節間短,能直立,以後節間伸長,不能直立而纏繞生長。幼苗期易發生猝倒病、立枯病,引起缺苗。豇豆的根易木栓化,再生能力弱,如果育苗移栽,宜在第一對真葉開展前定植。

(3)抽蔓期指有6~7片複葉至植株現蕾這一段時間。抽蔓期為10~15天,是主蔓迅速伸長、側蔓開始發生的時間。這一時期根瘤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