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和尚與小和尚(1 / 2)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一群老和尚和小和尚,還有一個....呃,應該是兩個,姑且算是和尚吧。這座山叫觀音山,據廟裏的高僧說當年建廟於此是因為第一任住持雲遊於此發現此山與佛有緣,然後決定常駐以便宣揚佛法、感化萬民。聽起來很浪漫,然而一個叫武勝的小和尚曾經很嚴肅的告訴大家,之所以叫觀音山是因為當年山下有座叫觀音村的小村子,而在村子前頭有座勉強稱之為橋的觀音橋。至於是先有觀音村還是先有觀音橋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讓人說不清了。

山裏那座廟叫觀音寺,除了慕名而來的香客和遊客,寺裏就隻有老和尚、小和尚和雜役了,小和尚們太小,都隻有十來歲的樣子;老和尚們太老,個個臉上皺紋疊得跟上山的石級一樣緊湊。所以日常俗務便隻有交由雜役們完成,也就不用擔心和尚們能不能喝到水了。小和尚們隻有犯了戒規才會被罰去掃地,更多時候是打著盹聽師父們講經說法,偶有倒下的便會親密接觸戒律院師父的戒尺。隻有一個小和尚例外,這便是前麵所說的不是和尚的和尚也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一個保留著俗家姓名“武勝”,法號慧明的小和尚。剛進寺裏的時候他跟大家一樣,掛著兩條鼻涕假裝認真的聽講經師父解讀佛經,後來被藏經閣崇仁師父收做徒弟後便很少來了,就算來了也是東看看西瞧瞧,師父們也不管他。礙於師傅們平時刻板威嚴的樣子,小和尚們也不敢多問,每次都一臉豔羨的看著他自言自語,走走停停。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年夏天,然後發生了改變。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晚上寺裏突然召集所有人,說是一位大人物明天要來寺裏,寺裏為了表示重視,要求所有人都下山去迎接這位貴人。之後方丈親自來到藏經閣,看見崇仁師徒兩正在院子裏乘涼,老的半躺著邊挖鼻孔邊哼哼唧唧的唱著曲兒,小的翹著一隻腿在專心修腳趾甲,沒人搭理他,也不知道發現他沒有。沒辦法,方丈隻好先假意咳了一下,然後說明來意,希望明天崇仁師兄能帶著小武勝一起下山迎接貴人。一對師徒頭也不抬,繼續做自己的事,顯然不樂意去,無奈之下方丈隻好祭出撒手鐧,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開始訴苦,又是拍馬屁又是裝可憐的,說什麼整個寺裏就崇仁師兄最德高望重,不去的話其他人根本代表不了咱們觀音寺;還說師徒兩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眼看春耕剛過去,寺裏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好不容易來個這麼有佛性的施主,如果因為咱們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熱情導致香油錢打了折扣的話,以後每天就隻提供兩頓飯。一番話說得師徒兩直翻白眼,一個把佛靠金裝表現得不折不扣的寺會缺錢?眼看方丈還有繼續說下去的趨勢,師徒兩受不了,隻好敷衍著答應了。聽到師徒兩答應,方丈明顯鬆了口氣,逃也似的離開了---誰也不願意在這麼一對極品師徒麵前多待。

聽著腳步聲遠去,武勝起身拍了拍身上的趾甲屑,疑惑道:“師父,你說在咱們臨隆縣誰這麼大麵子需要咱們全寺下山迎接,我記得上次縣令夫人上山拜佛的時候咱們也隻是象征性的在寺門外迎接一下。”說完又坐下開始修另外一隻腳。

“誰知道?不過聽你方丈師叔的意思應該挺有錢的。”老和尚心不在焉的答道。

“那得多有錢?縣令夫人那次都抬了座兩米多高的漆金大佛。看咱們方丈這架勢,這次來的冤大頭起碼也得給咱們寺修座跟大雄寶殿差不多的房子。”武勝停下了手上的動作,有點不確定的猜測道。

“反正咱們已經答應你方丈師叔了,明天去看看不就知道了。”老和尚側了側身子,換了個更舒服的躺姿。

“師父,下次能不能別這樣了?我都看見了。”

“看見什麼了?”

“你剛才假裝翻身的時候又偷偷把鼻屎揩在藤椅背麵了。”

“小孩子懂什麼,你師父我是得道高僧,這些鼻屎以後可都是能燒成舍利子的,得好好保存。別看咱們寺這麼大,可一顆舍利子都沒有。”

“可是師父,我怎麼也看不出來你是得道高僧。聽上山的香客說,人家那些燒出舍利子的高僧可都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可你卻老讓我偷偷去放生池捉魚,而且每次煮好之後你都比我吃得多。”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隻要一心向佛,又何必拘泥於形式?你看佛祖他老人家的像這麼胖,光靠吃素可不行。”

“哦,那師父咱們明天吃紅燒魚好不好?”

“......”次日,東方剛泛起魚肚白,師徒兩就睡不下去了,沒辦法,外麵的鍾聲太高亢洪亮了。一大一小兩個和尚揉著眼睛罵罵咧咧打開院門,發現一個雜役正在賣力撞鍾。老和尚快步走過去,奪過鍾錘,怒道:“這鍾不是在山頂麼?誰讓你搬到這來的?還讓不讓人睡覺了?”

“大師息怒,昨晚方丈大師吩咐我說今天天氣晴朗,是個難得的好天氣,最宜在此撞鍾,叨擾了大師休息,還望恕罪。”雜役雙手合十,歉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