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華文微型小說的興盛及其對未來西方文學的可能影響(1 / 1)

黃孟文

這裏所說的“短小說”,主要是指微型小說、小小說、微篇小說、極短篇等字數較少的小說。

在中國本土,這種簡短又帶有小說意味的文體,很早就出現了;比如古代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唐代傳奇、宋人話本、清代短篇文言小說等,佳作不計其數。

20世紀70年代末,美、日等國家和中國台灣地區興起一種名稱各異但其內容卻類似(即以現代人的生活為依歸)的簡短小說。這種文體迅速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華文文學界發展開來。再經過一些有心人士的提倡與努力,結果擦出了鮮豔亮麗的火花。

在這個發展階段,新加坡的華文文學界得風氣之先。這兒的《星洲日報》文藝副刊於80年代開端,即陸續刊登了本地作家的一些微型小說作品。洪生、範北羚、周粲、長謠、黃孟文等算是先頭人物。1986年,山東友誼書社出版了一本《海外微型小說選》,裏麵收容了好多篇東南亞華文作家的作品。後來,該出版社囑我收集本國微型小說文稿,編輯出版了一本頗有代表性的《赤道邊緣的珍珠》(1990年)。

從此,“微型小說”這個文體逐漸在獅島盛行。

1993年,新加坡作家協會與中國微型小說學會(還有好幾個國內外重要的文化團體協辦),在上海舉辦了“春蘭杯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引起全球華文文學愛好者的注目。

1994年杪,首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在新加坡隆重召開。這以後,大略每隔兩三年,先後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文萊等國家和中國上海、香港等地區開會和舉行研討會(由當地的作家團體主辦),奠定了這個組織的世界性地位。(“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後來於2001年1月3日在新加坡正式注冊成立。)三年之後,新加坡出版了一套算是有一點分量的“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叢書”10種,包括賴世和教授著的《新加坡華文微型小說史》,林高主編的《新加坡微型小說精品》,許福吉博士編的《新加坡微型小說評論》,以及希尼爾、艾禺、董農政、周粲、君盈綠、駱賓路和黃孟文等各自選著的微型小說集子。

此外,在中國內地及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和地區所出版的華文短小說集子,數目也非常可觀。

在這種簡短文體的初、中期發展階段,中國鄭州也於差不多同時在大陸大力提倡和推動“小小說”。出版人/總編輯楊曉敏甚有魄力,很快就把這種簡短的文體幾乎推廣到了中國各地。

雖然這種簡短的文體名稱各異,但從目前的情況去衡量,毫無疑問是前二者(微型小說和小小說)最為受人看重,而且它們都各擁有很多的讀者。客觀而言,“小小說”一詞肯定在中國國內的影響較大。至於“微型小說”,則多為在海外的作者與讀者所青睞。

這主要是因為華文“微型小說”一詞,較早在中國以外流行,而且在國外注冊,又牽涉到好多個獨立國家,易於使讀者先入為主。然而,當“小小說”在國內(尤其是鄭州)廣被接受之後,發展得更為迅速,而且很快便為這種短小文體取得了甚為崇高的文學地位。

2011年,淩鼎年率領了一批中國微型小說家訪問美國,先後向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國會圖書館、聯合國圖書館、中國駐美國總領事館等捐贈了一千多冊的微型小說書籍,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2012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分別收藏了陳勇著的《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和《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百家論》,使更多的華文微型小說作家,登上了國際舞台。

雖然“微型小說”與“小小說”各具特色,而且寫法也不完全一樣,但就文學的形式與內容而言,並沒有非常顯著的大差異。

隻是二者在被推動與被發揚的手法方麵,有點各異其趣。從大方向而言,大家其實可以求同存異——少計較名稱上的不同,而多著重在文體上的類似。或許大家可以采用另外一個能夠為大家認可的統一名稱,以便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從上述的發展情況而論,我可以樂觀地預測:微型小說/小小說這種文體,或許會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中,蔚為奇觀,成為當代中國最特殊和最有代表性的文學。

在過去幾個世紀裏,西方文學對華文文學具有既深且巨的影響。

現在,隨著中國的崛起(尤其是在經濟方麵),又恰巧微型小說/小小說基本上是一個現代社會的產物,沒有任何一國/族能夠特別占有先天的優勢,大家可以公平競爭。

據悉:一些國家目前正計劃把一係列的華文短小說翻譯成英文,讓它們打入西方的文學市場。這應該是一條正確之路。再經過大家的努力,假以時日,不難會產生一些可觀的成果。此外,我想:一些搞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者和研究生,也不妨在這方麵多動動腦筋,以便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這樣,有誰可以完全否定:華文短小說不能對未來的西方文學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