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要站直做人,請看好你的“椎”(1 / 3)

椎位於頭部、胸部與上肢之間,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由於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退變,從而導致各種病症的產生。在中醫學上,本病屬“痹證”範疇。

頸椎病,肝腎“營養不良”

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中醫學“痹證”範疇,肝腎虛、督脈空虛是其內因,風寒侵襲、勞損、外傷是本病的誘發因素。這就是所謂的導致頸椎病的三大原因:

1 氣血不足,肝腎虧損。由於患者素體虛弱,氣血不足,腠裏空疏,易為外邪所侵;既病之後,正不能驅邪外出,以至風寒濕熱之邪,得以逐漸深入,流連於頸項筋骨血脈。尤其是人至中年,營衛氣漸弱,肝腎漸衰,筋骨懈惰,血脈壅滯,最易出現頸椎病。

2 外邪入侵。即便是體質良好者,如果長期感寒受濕,風寒濕之邪雜至,日久亦可積而成疾。而體質虛弱或過勞之時,外邪更易入侵而為病。

3 外傷及勞損。頸部的外傷,必然導致局部經脈氣血的淤滯不通;慢性勞損則是指經久的積累損傷,如頸部長時間在某些強迫性或被動性體位之下,會導致氣血失和,經脈不通。日久血淤痰聚,累及肝腎督脈,此則病根深入,常纏綿難愈。

根據中醫腎主骨、肝主筋的原理,以及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肝腎已漸虧,肝腎虧損於內,致筋骨失榮是病本;風寒滯絡使經絡不通,痰凝血瘀使氣血不和是其標。因此,本病的治療應以滋益肝腎、強督充脈、豁痰化瘀、舒暢情誌為總原則。

中醫在臨床上對本病的治療又以不能忽視肝腎的虧虛,要滋肝益腎填精補髓,以改善椎骨的營養,延緩退化為根本而進行辨證分型論治的原則有三種:

一、頸椎為督脈、太陽經以及諸經所係,為一身經絡之樞紐,故驅風散寒、疏利經絡、充益督脈又是本病的重要輔助治療原則,對頸型頸椎病尤顯重要。

頸型頸椎病的症狀常會出現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二、頸椎有豐富的血管,關係著腦部的供血,故豁痰驅脂、活血化淤也是本病的重要兼治原則,對椎動脈型有動脈硬化者尤為重要。

椎動脈型頸椎病常會出現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

三、頸椎是大腦的門戶,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大腦相關,故七情不暢,易影響頸部的血管神經而累及於腦,因此疏肝解鬱、調達七情也是本病的治療原則之一,尤其對交感型頸椎病最為適宜。

此類型患者會出現眩暈反複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臥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幹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幹,或舌麵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

由於頸椎病是椎體增生、骨質退化疏鬆等引起的,所以頸椎病患者應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另外,如頸椎病屬濕熱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葛根、苦瓜、絲瓜等清熱解肌通絡的果菜;如屬寒濕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狗肉、羊肉等溫經散寒之食物;如屬血虛氣滯者,應多進食公雞、鯉魚、黑豆等食物。除上麵提到的壯骨湯外,以下推薦家庭食療方對頸椎病的輔助治療也有很不錯的效果。

薏米赤豆湯

薏米、赤豆各50克、山藥15克、梨(去皮)200克、冰糖適量。

將原料洗淨,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煎,加冰糖適量即可,每日早晚空腹食用一大碗有化痰除濕的功效,特別適用於痰濕阻絡型頸椎病患者。

木瓜陳皮湯

木瓜、陳皮、絲瓜絡、川貝母各1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將原料洗淨,木瓜、陳皮、絲瓜絡先煎,去渣取汁,加入川貝母(切碎),加冰糖適量即成,適量飲用有化痰除濕通絡的功效,適用於痰濕阻絡型頸椎病患者。

山丹桃仁粥

山楂30克、丹參15克、桃仁6克、粳米50克。

將原料洗淨,丹參先煎,去渣取汁,再放山楂、桃仁及粳米,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每日早晚食用,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氣滯血瘀型頸椎病。

參棗粥

人參3克、粳米50克、大棗15克、白糖適量。將人參粉碎成細粉,米、棗洗淨後入鍋,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再調入人參粉及白糖適量,早晚食用,能補益氣血,適用於氣血虧虛型頸椎病。

此外,中醫按摩及針灸對本病有明顯效果,針灸穴位以大椎、風池、百會、合穀、足三裏、腎俞為主,再根據不同類型的頸椎病作靈活取穴。對於一些忙於工作,整天趴在辦公桌上,忙得甚至連起身散散步的時間都沒有人來說,得頸椎病的概率非常高,經常又酸又脹,疼痛起來往往帶動的頭部也不舒服,整個腦袋也是又脹又疼,這時,除到醫院就診外,家人或朋友也可以按下麵這些方法為其減輕痛苦:

一手扶住他的頭部,用另一手的小魚際下行推枕骨下緣至大椎穴。拇指揉、撥項韌帶,多指撥、揉胸鎖乳突肌,拇指和多指拿揉頸部。

接著用拇指屈曲置於項韌帶上,多指置於胸鎖乳突肌肌腹上,由上而下拿,兩側相同。

雙手拇指自上而下分別按兩側項韌帶,交替按頸椎棘突,用多指分別按兩側胸鎖乳突肌。

然後一手扶住頭頂部,另一手拿揉頸項部,一邊慢慢旋轉頸部,一邊拿揉項韌帶,左右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