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歐亞探險(2 / 2)

英軍人侵幾年後,法國探險家J·P·費立葉途徑阿富汗,他發現阿富汗人對英國心存恨意。1845年,費上葉從波斯出發,打算經阿富汗往印度,沒想到他被阿富汗的地方長官耶爾·穆罕默德誤認為英國人,隨即逮捕了他。關在牢中的費立葉有生命的危險隨時都有被殺的可能。

幸好,後來耶爾發現他並非英國人,就釋放了他,也同意他出發。費立葉恢複自由後,馬上開始行程,在炎熱的沙漠上行進生存環境非常惡劣。

在他東進的行程中,總有土匪和一些滿懷敵意的部落襲擊他騷擾他,甚至就連他雇用的向導都背叛了他。而他之所以未被殺,主要是因為阿富汗人信奉回教,根據回教律法,人必須很愉快地招待客人,即使你並沒有邀請他。可是,並非所有的阿富汗人遵守款待客人的規定,費立葉在馬富達巴德小國停留沒多久,這裏的人就把他關了起來,並奪走了他的手槍,三個星期不給他任何食物。不但被拷打,還被迫簽了一張出售武器的文件證明。後來在阿富汗東南方的小城堪達哈又被軟禁起來,這個時候,霍亂正在堪達哈流行,當地居民認為是政府當局窩藏了異教徒,觸怒了阿拉,所以散布傳染病來懲罰他們,於是,很多人拿了武器準備向宮殿進攻。這時,長年服務在法國陸軍而有很豐富作戰經驗的費立葉,設法說服了地方首長,然後率領宮殿中的部隊,把入侵的暴徒擊退,把自己卓越的指揮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雖然費立葉擊退了叛軍,但這裏的人們仍然不歡迎他,被追回赫拉特。由於一無所得,費立葉在失望之餘,發覺阿富汗人交往的唯一方法是以武力壓迫或用利益勾引。俄國就是以武力而降伏了裏海以東、西伯利亞以南、和廣大沙漠區內的回教徒。這些回教徒和阿富汗人都是遊牧民族,可是19世紀中期卻無法抵抗大批來襲的俄軍。俄國在這些地區拓展勢力,完全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且以冷酷無情的方式進行。他們先在1840年派出了幾支遠征探測隊,到裏海、堿海和錫爾河北岸的廣大地區進行勘測,然後再南下至錫爾河兩岸各地,以及阿富汗北麵國境上的幾個都市。等探測隊摸清了阿富汗的路線後,武力部隊就開始南下占領這些地區。

俄軍於1864年入侵塔什幹,次年侵占了布哈拉也而後又相繼入侵比瓦城和康城。除了今天在土耳其斯坦區,堿海和波斯以北的地區外,其它地方於1880年也被侵占了到1884年也被領了所有的地方。

這些事態急速的發展,嚴重的威脅到了英國的利益,俄國因為這是毫無前兆的就出現在喀什米爾、阿富汗和波斯的大門口。於是英國開始往印度西部進行探測工作,並對阿富汗宣戰。1880年,阿富汗被英國戰領了,而俄國則掌握了阿富汗以北地區的統治權,雖然英國從此獲得了暫時的安全,可是沒有完成印度和波斯西北廣大地區的詳細地圖,仍舊無法真正安心。

1870年,佛瑞得利克·苟得史密德爵士開始探險,英國探險的新局麵又開始了。他和隊員探查過波斯、阿富汗和今巴基斯坦之一部分信息俾路支地區(沿阿拉俾海的小國),以後的40年,又有很多英國探險家在這王國不斷的進出,雖然進行緩慢,可是確實填滿了地圖上的空白。

哈奇·西基斯的貢獻是最大的他從1893年到1910年,曾六度往返波斯和俾路支,每次探險都加深了他對波斯的感情。他寫有一本有關此國的著作,書中洋溢著異國的浪漫情調,不論對花草、樹木、潺潺的流水或那美麗的波斯式庭園,他都深愛有加。書中描寫:野鳥鳴囀,水聲淙淙,夾雜著玫瑰的芳香溢於空氣中,使我們這些旅居異鄉的人感受到人間樂園的歡愉,但是也有人反對書中所描述的浪漫景象有一位英國旅客轉達了一位外交官所說的話:接受歐洲文明的能力,比土耳其還糟糕,根本就是一副未開發國家的形象。其實,波斯真的很需要現代化改革,可是英國和俄國對此事一點也不認真。隻有皇帝那西爾才有辦法利用這兩個國家的競爭而居中獲利,他毫不客氣的接納雙方提供的貸款,但是不表明自己的立場,使得兩國焦躁不安。

很不幸,1896年那西爾皇帝被人暗殺,於是人民群眾要求政治改革,繼任的穆沙法德·烏丁隻好讓步,頒布了憲法。

得到勢力的國內改革派,主張趕走英國和俄國的勢力,但是僅以波斯微弱的兵力,根本無力抵抗英俄,1907年,兩國更加強了對波斯的壓迫。

兩國簽署協定,分波斯三區,北方包含了幾個主要都市的地區,屬俄國勢力範圍,中間是中立區,南方包含了新油田的區域,被英國占領。

英俄終於協商同意把波斯還給波斯人,但是,由於波斯的地位富有極高的占略價值,又蘊藏大量石油,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止之前,蘇俄和歐洲各列強國仍舊在爭奪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