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螈類有5個科,隸屬蚓螈目,有大約165種。一般都生活在較鬆的土壤裏或熱帶森林枯葉層中的下部,但有些各類生活在溪流和河流中。所有的蚓螈類都是肉食性動物,它們的食物包括蚯蚓、白蟻以及其他的無脊椎動物。蚓螈類都是體內受精,雄性的泄殖腔的一部分膨脹後插入雌性泄殖腔中進行受精。某些種類在水中產卵,這些種類的卵孵化後,幼體具有外鰓,能在水中遊泳,變態後登陸;有些種類在土壤中產卵,卵孵化後個體沒有變態過程;有些種類是卵胎生,卵在體內孵化。
環管蚓螈——南美的“巨蚯蚓”
環管蚓是一種原始的兩棲動物,頭扁平且較堅硬,善於在土中潛行。它們的身體呈長圓柱形,沒有四肢,像蚯蚓,全長約40厘米。鼻孔靠近吻端。眼睛小且沒有眼瞼。鼻和眼之間有可伸縮的“觸突”,可能是它們的感覺器官。
環管蚓的身體表麵光滑有一些溢紋(或環褶),皮膚上腺體豐富,有許多黏液,皮膚內沒有細鰭。環管蚓的幼體有鰓,露在身體外麵,而長大以後就沒有了鰓而變成肺,有趣的是一般它們的右肺發達而左肺退化,盡管有肺,但環管蚓仍然以皮膚呼吸為主,氣管和食道也可以輔助呼吸。在交尾季節,雄性的泄殖腔翻出成為“陰莖”,即交接器,行體內受精。
環管蚓主要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圭亞那、秘魯、厄瓜多爾等地區的熱帶雨林裏,一般棲息在各種淡水域附近的潮濕的木塊、石塊下或溪河邊的石洞內。它們夜間出來覓食螞蟻、蛾子、螻蛄和蚯蚓等,幼體以水生昆蟲為食。一般在大雨之後容易見到。
版納魚螈——我國唯一的蚓螈
版納魚螈是我國蚓螈目兩棲動物的唯一代表,首次發現於雲南西雙版納,因此得名。
版納魚螈多棲息於海拔200~600米,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區,喜居水草叢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邊池畔與水相連的洞穴中,晝伏夜出,覓食蠕蟲和昆蟲的幼蟲。
幼體有極不發達的上下尾鰭,在水中作遊泳器官。成體體長300~400毫米,呈蠕蟲狀,乍看似蚯蚓,但頭部扁平,體呈圓筒狀,被覆環褶或半環狀皮膚褶,環褶的上表麵有雙行環形排列的小圓鱗,被前一環褶覆蓋(這是蚓螈目少數種特有的特征),沒有四肢和尾。由於長期適應穴居,眼隱於皮下,眼鼻間有觸突。
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山間盆地中,常在溪溝中活動,此外,在廣西、廣東等省區也有分布。
知識點
螻蛄
螻蛄,土棲昆蟲。觸角短於體長,前足開掘式,缺產卵器,本科昆蟲通稱螻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約50種,中國已知4種:華北螻蛄、非洲螻蛄(應該是東方螻蛄,遍及全國,一般在長江以南東方螻蛄較多)、歐洲螻蛄和台灣螻蛄。
延伸閱讀
墨西哥蚓螈
墨西哥蚓螈屬於典型的蚓螈,日間都棲息在土壤中,在夜間才出來覓食。與絕大多數的蚓螈一樣,主要是在陸地上活動。它們與蚯蚓最大的不同處就在於它們有嘴巴用以進食,同時還擁有眼睛,雖然眼睛不是很發達。這種兩棲類的存在一般人是很難察覺的。本種屬於大型蚓螈,所以多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會捕食小型蜥蜴。一般切碎的魚蝦肉都可以接受,人工飼料也能夠欣然接受,在食物供給上並不會有任何困難。至於雌雄的辨別也十分困難,雌蚓螈將卵在體內孵化並讓幼體成長至一定長度才會產下,因此幼體產下後便能夠脫離雌蚓螈獨立謀生。飼養這類特殊的兩棲動物濕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必須保持一般兩棲類同樣的高濕度環境,就可以獲致不錯的養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