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情緒對人的影響
大腦統帥機體,這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心理情緒源於大腦,它之所以能影響軀體內髒器官的功能一般認為是通過情緒活動作為媒介實現的。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強度和效率,而使人保持健康;消極的情緒(如憤怒、抑鬱、恐懼、焦慮等)若持續時間過久,便可以導致神經活動功能失調,對機體器官產生一連串的不利影響,最後造成某些器官或係統的疾病。
二、糖尿病和不良心理情緒之間的聯係
糖尿病和不良心理情緒之間有聯係。早在公元前就有“形神合一”這一說法。另外,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指出“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等;唐朝王燾的《外台秘要》中談到“消渴病人悲哀憔悴傷也”;金代劉元素的《三消篇》中也曾記載“夫消渴者或因飲食服餌失宜或因耗亂精神,過違其度……”如今,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在豐富了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另一方麵又加重了人們的心理負荷,多數人處於高度的應激狀態,緊張、焦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成為現代人的特色。一般認為糖尿病的發病與遺傳、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及化學毒物等因素有關。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情緒對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因此,現代醫學充分肯定了係統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與心理幹預在糖尿病的管理和控製中的重要作用。
三、不良的心理情緒與糖尿病之間的相互影響
科學證實,當人的情緒不穩定或緊張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高度興奮,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等拮抗胰島素的激素釋放到血液中,會導致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缺乏,長時間則可引起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或衰竭。這種狀態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就會導致血糖明顯升高。而對於長期抑鬱的患者胰島素分泌量可進一步減少,葡萄糖利用曲線下降。因此,各種應激心理創傷等都可促使糖尿病的發生,而糖尿病本身也可導致焦慮、抑鬱症狀的發生或加重。
糖尿病引起心理障礙的病理生理改變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血糖紊亂;二是神經內分泌的異常。經過回顧性調查發現,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動依賴性,做事優柔寡斷,缺乏自信,也常有不安全感。我們將這些人格特點稱為“糖尿病人格”。
四、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心理情緒障礙
常見於初發或年輕患者,他們得知自己患病後難以接受現實,從心理上予以否認,這屬於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現象,患者以此來寬慰和掩飾自己恐懼不安的心理情緒。由於對糖尿病缺乏認識,部分年輕患者認為隻有老年人常見此病,而自己貌似健壯,不可能患病。有些患者經過一個時期的胰島素強化治療後,出現“蜜月期”,病情穩定,血糖正常,胰島素的停用更助長了否認心理。患者會否認醫療診斷的正確性,從而會導致患者的不依從行為,出現停止監測血糖、拒絕口服藥物、不堅持飲食治療的現象。
糖尿病患者中所存在的情感障礙以抑鬱和焦慮為主要表現,Bernstein(1993年)經研究認為糖代謝紊亂可以直接導致患者產生抑鬱或焦慮。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焦慮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健康人群。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出現、生活及勞動能力的下降、經濟負擔的加重及對胰島素治療的恐懼,均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與心理壓力,也加重了患者的焦慮情緒,而且胰島素皮下注射的患者,治療時間越長,其焦慮的發生率越高。由於長時間焦慮導致的失眠、情緒不穩定、煩躁不安等症狀會導致血糖控製不佳和血壓上升。糖尿病常會出現多種急慢性並發症,而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不準確認識容易導致其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部分患者懼怕因為疾病而影響自己的將來和自己的家人,懼怕生活方式的改變,懼怕注射胰島素,懼怕並發症,懼怕死亡,常常表現為對治療過分關心,甚至出現感覺過敏、精神高度緊張、失眠等。
此類心態多見於1型糖尿病患者,該類患者通常為發育期少年。當他們得知沒有根治的可能時,常用一種憤怒的情緒表達內心,加之必須終生用藥或控製飲食,更加重了其憤怒的心理。另外,有部分患者還認為患這種病是父母遺傳的結果,則將憤怒的情緒針對父母,責備父母等。部分患者感到被剝奪了生活的權利與自由,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低落,整日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情感脆弱,對治療采取消極態度,甚至將消極、憤怒的情緒轉為拒絕治療的行為,此行為更使患者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還有部分初發患者認為自己體格健壯,加上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出現對治療、護理毫不關心或輕視的心理情緒。
部分患者好勝心強,得知患病後顧慮較多,多數不相信疾病的嚴重性,懷疑醫生的診斷及檢查結果的可靠性,病情容易反複,血糖不穩,並發症多,與醫護配合差,易受環境幹擾。部分患者病情稍有好轉就情緒高漲,稍有新進展的症狀就聯係到另一種疾病,到處亂求醫,對治療沒有正確的認識。另外多數患者內心缺乏安全感,感覺自己孤立無助,常常表現為不信任醫護人員,卻十分信任非醫療工作者的建議,如周圍的病友或電視廣告,忽略了自己病情的個體性。
出現內疚心理情緒的患者多為2型糖尿病,中年人居多。此期間,患者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背負著家庭重任,上有老下有小的處境使患者更容易陷入不良情緒的漩渦。部分患者因患病不能照顧家庭,長年治療又需要大量金錢,造成家庭經濟拮據而感到內疚,尤其以男性居多。有的父母認為自己把疾病遺傳給了孩子而產生更深的內疚心理。有的患者需要改變多年來形成的飲食或生活習慣,食物選擇受到限製而出現憤怒、拒絕心理,另一方麵又不得不強製自己接受改變,使自己陷入混亂矛盾的心理情緒。有的患者被家庭成員過度保護,導致過度的依賴和反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