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1 / 1)

小的時候,非常喜歡愛金庸的作品,例如《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等作品當時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入迷,在回味之餘,也幻想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引人入勝的故事。本人很懶,一定要有了很好的情節,有了極大的創作欲望才肯動筆。自認為天下文章何其之多,讀者是不會花時間去讀一個枯燥或千篇一律的文章。基於這一點,《大晉美人記》構想了幾年,寫了兩年。現在想想,其實也是本人功底不深的緣故。

首先,本人在此感謝所有讀過這個故事,並對故事提出意見的編緝、讀者和文友。感謝他們百忙之餘與聽海一起品味一位平民女子的傳奇人生。

故事以五代十國後晉與契丹三次戰爭為背景,描寫了洛陽平民女子甄如雪與遼世宗耶律兀欲、李修離的一段愛恨情仇。故事中涉及到很多曆史,特別是文中主寫的幾次戰役(馬家口之戰,戚城之戰和陳橋之戰等)聽海是個曆史盲,所以僅曆史部分就花去大量的時間才算是真正地融彙貫通。所以文中有幾萬字關於曆史事件的陳述美女讀者看起來或許會覺得枯燥無味。其實聽海這一段也寫得很費力,比其他的情感場麵更花時間。必竟曆史文文並非一般人可以寫好的,這也是聽海在寫作中遇到的一個難題。

文中的女主是一個美麗、多智、好強的閨中弱女,在戰亂的流亡中,離奇從軍入伍,並經曆了馬家口之戰,為後晉建下了戰功。聽海旨在故事的新奇,所以給了女主甄如雪一個類似於“花木蘭”似的經曆,但女主不是花木蘭,在誤入李家軍的這段時間,想的不是如何立功報國而是如何魚目混珠不背人識穿女子的身份,如何不論為“軍妓”,如何成功地做一個“逃兵”。但聽海又賦予了女主一個中國女子的“血性”,在國難當頭,女主以閨閣之軀,手無縛雞之力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以身救國”。

同時,故事也是一個很典型的“三角戀”,女主幾乎同時愛上了後晉、契丹兩個對立麵的年輕統帥,遊走於曆史的邊緣,在曆史中起著微妙的作用。

故事從晉遼第一次戰征的前夜娓娓道來,其中不乏上元節的偶遇、啼笑皆非的“三鳳求凰”,浪漫的“洛水之畔”,還有千軍萬馬在沙場的廝殺博弈。聽海沒有去過草原,也不知馬背上的民族契丹是如何的生活,所以常常借助“鳳凰傳奇”的歌聲來尋找那一份來自“馳聘於草原”與“狼共舞”的靈感。這種寫作經曆讓聽海又領略了一種來自音樂的“美”感和寫作帶來的快樂。

最後再次感謝所有關注此作品的朋友,祝你們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