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二)(1 / 3)

五、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一)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鼓勵國家投資、資助或擁有版權的文化產品無償用於公共文化服務。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並完善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各類公共場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堅持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並重,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設計,拓展投資渠道。完善麵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讚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示範區創建。製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係和績效考核辦法。

(二)發展現代傳播體係。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係。要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設,進一步完善采編、發行、播發係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擴大有效覆蓋麵。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媒體,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建立統一聯動、安全可靠的國家應急廣播體係。完善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整合有線電視網絡,組建國家級廣播電視網絡公司。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建設國家新媒體集成播控平台,創新業務形態,發揮各類信息網絡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實現互聯互通、有序運行。

(三)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麵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加強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黨報黨刊、廣播影視節目、出版物等譯製播出出版。加強同香港、澳門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強同台灣的各種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要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經常化。引導企業、社區積極開展麵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製,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鼓勵文化單位麵向農村提供流動服務、網點服務,推動媒體辦好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做好主要黨報黨刊在農村基層發行和贈閱工作。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向市縣延伸,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中央、省、市三級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

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按照全麵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一)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係。要在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兼並重組,培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優勢,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業創意園區,支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二)形成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製文化企業健康發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麵發揮主導作用。在國家許可範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在投資核準、信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麵給予支持,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製和法製環境。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製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他們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三)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戰略性重大科技課題,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係統研製和自主發展,重視相關技術標準製定,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托國家高新技術園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建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係,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支持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四)擴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引導文化企業投資興建更多適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所,鼓勵出版適應群眾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數量的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絡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有條件的地方要為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文化消費提供適當補貼。積極發展文化旅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遊相結合,發揮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

七、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製機製

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製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製,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一)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場主體。科學界定文化單位性質和功能,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製,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加快公司製股份製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製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投融資體製,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麵向資本市場融資,支持其吸引社會資本進行股份製改造。著眼於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全麵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製度改革,明確服務規範,加強績效評估考核。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製,吸納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專業人士、基層群眾參與管理。推動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進一步完善管理和運行機製。推動一般時政類報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麵向市場、麵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

(二)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係。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全國範圍內合理流動,必須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要重點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產品市場,進一步完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綜合交易平台。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設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構建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加快培育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辦好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規範文化資產和藝術品交易。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健全中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