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本寫給君王、將領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高屋建瓴,提醒決策者要時刻以“安國全軍”為目的,衡量清楚利弊之後再采取行動,切不可“怒而興師、慍而致戰”——既影響民生福祉,又易導致國庫空虛、外敵入侵、生靈塗炭。所以,在前三章的《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裏,它首先提出了“慎戰”的主張、“速戰”的目標和“全勝”的思想。
全勝,是《孫子兵法》特別值得一提的理論貢獻。“全”可以理解為保全、使完整。攻破敵國城邑、擊敗敵人軍隊,百戰百勝都不是最高明的;不動用武力、無需交戰就能使敵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種思維兼具政治視野和外交智慧,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具有跨越時代的前瞻性。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不做好戰爭的準備。孫子指出,國家強弱和軍事實力才是比謀略更重要的決定因素。在戰爭還沒打響之前,就要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做到“先勝而後求戰”“修道而保法”。確保政治嚴明、軍隊令行禁止,才有可能號令三軍如同指揮一人,去實踐“出奇製勝”“避實擊虛”“以迂為直”“因敵而變”的靈活術法,贏得最終的勝利。
講求實操結果的孫子還對將領提出了全方位的高要求。一位理想的將領,不僅要隨時洞悉戰場的內外形勢,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還要“智、信、仁、勇、嚴”,具備極強的個人素質;並且“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於主”,不必唯命是從,而要分清利害關係,擔得起國之大任。
為了讓讀者能更好地一覽《孫子兵法》全貌,本書選用最完整的南宋《十一家注孫子》為底本,並由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慶作譯注。每章先以紅色字體展示篇章原文,在題解過後,進入逐句翻譯和注釋分析。希望能以最簡潔清晰的方式,呈現中華軍事智慧的風采。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