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太倉的劉家港,自元代起就是重要的海運港口,今日更是迎來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景。六十二艘巨艦停在港口內,每一艘都是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一眼望去,就如同把宮殿建到了海裏一般。而巨艦的對岸,搭了一座七丈高的台,台下一條鋪著紅毯的小路,文武百官齊整整的站在這小路兩旁。一個身穿官衣的青年踩著紅毯,大步走到台下,行了三跪九叩之禮。而台上,一個穿著黃袍的人影端坐著,旁邊環伺著幾個太監。
那人便是當今天子,永樂皇帝。自從靖難之役戰勝,如今已過三年,借著明朝日盛的國力,如今便要開始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隻見那永樂皇帝一擺手,兩個隨身太監轉身走下高台,一個手裏拿著一道聖旨,另一位,手裏則拿著一把寶劍,一隻印盒。
走到台下,那傳旨太監打開聖旨,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奉天命,君主天下,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益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行。今特遣鄭和等,持天子劍,賫敕諭西洋諸國,令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欽此。”
那青年朗聲答道:“臣鄭和領旨,謝恩。”
另一個太監上前,遞過寶劍印盒,那印盒同前朝舊製大體相似,然而那天子劍卻是非常奇特,那劍異常寬大,劍鞘通體金色,雕上密密麻麻的花葉紋路,中間則有兩排黑色皮革製成的方格。劍柄也是金色雕花,護手則雕成一隻獅子頭,雕工栩栩如生,獅子的兩眼,則嵌著兩顆紅寶石。這劍看起來確實是巧奪天工,堪稱無價之寶。隻是形製上,卻實在是十分的獨特,和中原傳統的寶劍截然不同。鄭和接過寶劍和印盒,再次拜謝皇恩。然而誰也沒注意,鄭和看到這柄劍的時候,忍不住的多看了一眼。
這柄大劍,鄭和早已是不能再熟悉,他曾經親眼見證了這柄劍的鑄成,還有,台上端坐之人,整個天下之劍的鑄成。這柄形製特殊的劍,其實是受了兩柄江湖上的刀劍的啟發而打造的,而那刀劍的主人,也為這永樂大帝的江山盡過一份力。回想起那波瀾壯闊的往事,他心裏也忍不住一聲長歎。那一刀一劍,注定會和他的主人淹沒在曆史中,被人遺忘。而永樂皇帝,還有他,則要繼續書寫這個史冊。
然而過去的事情終究要過去,他還年輕,這一番偉業還需要他來完成。而自他以後,再無片木入西洋,直至又過數百年,西洋反來戰船,那柄天子寶劍也在這場國家的大劫中流落海外,至今未歸。這些暫且不提,下麵要說的,就是這把劍,以及這把劍的前身,還有他們主人的一些往事。
。。
明初,太祖皇帝興文字獄,一時獲罪者無數,其家族亦牽連下獄,於是全國各地監牢人滿為患。
太祖皇帝夢中,遇一黃袍道人,稱其孫朱允文必不能善終,若欲破解,須要作千萬斤巨船三十艘,護送允文,遠遁海外五萬三千裏。
於是太祖皇帝便於東海城隍島建船,命獲罪人犯充作船工。由於不願為外人知,故當地守衛也多由各地刑案充軍人員擔任。
洪武十七年,城隍島第三十批要犯及新到監軍正乘船感到。陸越銘那一年十六歲,作為充軍人員,正坐在第三艘船上,海上風大,天又一直陰得厲害,因此他也染了風寒,正在那裏不住咳嗽。
船艙裏還有二十多名人犯,穿著破爛的囚服,一個個麵黃肌瘦的,其中一位三十左右的漢子剛艱難的啃完他的幹糧,見到陸越銘正喝了一口水,立刻罵道:“你們一個個倒舒服了,為什麼不給我們一點?”
旁邊一群人也跟著罵了起來。陸越銘知道,不給他們喝水是怕他們半路解手,船上很擠,人出去解決會很麻煩,而且有人可能借此跳海,要是任由他們在船艙裏解手,那船艙就太髒了。
陸越銘隻能說:“對不住,這是上頭的命令,我也不敢違抗。”
這下船艙裏那人大怒,幾個人吵著就要搶他的水。突然艙外一聲怒罵:“哪個狗娘養的要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