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藥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宋代的《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譜,比西方15世紀出現的國際象棋譜早200多年。這就對長期以來流行的“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的說法提出了異議。
到了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麵的“將”改為“帥”,和現代中國象棋一樣了。
現在,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在日本、菲律賓還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
國際象棋的由來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製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鬥;每一方麵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鬥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隻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裏麵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
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麵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麵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橋牌的由來
用英文Bridge(橋)的名字來稱呼撲克牌的玩法,來源於英國萊斯特郡的一座古老的橋梁。
橋牌比賽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由俄國的移民們以“俄國四人牌”的名字開始的。
住在萊斯特郡的兩家人,因為喜歡這種比賽,每天晚上輪流到對方家中去比賽,在他們兩家之間有一座必經的但有坍塌危險的舊橋,夜晚過橋就更危險。經過此橋去打牌的那家人回來後總是發出如釋重負的歎息,“唉呀,謝天謝地,明天晚上該轉到你的橋(牌)了”。這句話就成了口頭禪。以後,不知什麼時候,幹脆就成了“橋牌”。
撲克牌的由來
撲克牌已有幾百年的變遷史。最早的西方紙牌是在13世紀十字軍戰爭時期從亞洲流入歐洲的,而當時在亞洲隻有中國的紙牌,因此,西方紙牌的發展與中國的馬吊牌向外傳播有一定的關係。
16世紀,西方流行一種稱為“勝牌”的紙牌,它在17世紀初演變為類似橋牌的惠斯特牌戲,流行於英國倫敦及荷蘭,1894年,在英國倫敦俱樂部中產生了橋牌,這種橋牌再經演變就是現在的撲克牌。
撲克牌作為西方紙牌的一種,其設計方案也包藏著無盡的學問。它是按曆法設計的,在某種意義上,撲克可以說是曆法的縮影。
一副撲克中的52張是正牌,表示一年中有52個星期;兩張是副牌,大王表示太陽,小王代表月亮。由於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度,所以又分別用黑桃、紅桃、草花、方塊4種花色表示。其中紅色的紅桃、方塊表示白晝;黑色的黑桃、草花則代表黑夜。
每一季共有13個星期,因而每種花色是13張牌;每一季度大約是91天,而把13張牌的點數加起來正好是91。撲克牌中K、Q、J共有12張,不僅表示有12個月,又表示一年中經過太陽的12顆星座。
最早,撲克牌是用來作問卜的筮具。撲克的四種花色在當時都有不同的寓意。“黑桃”的鋤形黑色圖案,那時代表橄欖葉,其寓意是和平。“紅桃”是心形,它象征著智慧、愛情。“梅花”的黑色三葉,源於一種三葉草,這種草難得有四瓣的。歐美習俗認為:誰發現了四瓣的三葉草就會“走運”,所以,三葉草代表著幸福。棱形的“方塊”表示鑽石的形狀,它的含義是財富。
後來,這種卜筮用具演變成了玩具,它的求卜作用也漸漸消退,被人們遺忘了。
秋千的由來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
那時,祖先們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
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寒食日即寒食節。
當時,為了拴秋千的繩索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秋千兩字繁寫“靴褐”,均以“革”字為偏旁。
在民間雜技項目中,秋千也被作為其中一種,演員借助秋千在高空中進行各種表演,扣人心弦,精彩萬分。
跳繩的由來
跳繩,在我國曆史悠久,盛行於清代。
在清代北京元宵節民間娛樂時,稱跳繩為“跳百索”。濟南府《府誌》中載:“每年孟春正月元旦……兒女以繩跳為戲,名曰‘跳百索’。”《鬆風閣詩抄》中也有記載:“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