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關於“寫”的真相(1 / 2)

2010-1-9

寫出來的文字,不過隻是“寫”這個過程的記錄而已。無所謂好壞,無所謂成就,隻是簡單地問問自己:我寫的,是我嗎?

這幾天的情形令人沮喪:每當我坐在電腦前,麵對頗為龐大的寫作計劃和形形色色的資料,總是禁不住思緒飛揚,情緒高漲,可手指一碰鍵盤,“寫”立刻就變異成某種具有強大功能的超級膠水,把思維和情感黏合,澆築成一大塊透明而韌性十足的塑膠混凝土,半點不能動彈。越想寫,越不知道從何著手。一個個人、一件件事、一幅幅場景,走馬燈似地在眼前穿梭晃動,千頭萬緒糾結纏繞,如同霧裏看花、水中望月。“想清楚再寫”是我的信念,然而,當頭腦被閱讀和思考填滿,內心被情緒充盈,喉舌被言語覆蓋,寫的勇氣卻漸漸消退了。我深陷其中,感到焦慮、憤懣而沮喪,卻又不得其解,難以言喻。

我隻好問自己:為什麼要寫?

答案一:為了增加學員的學習收益。一方麵,課堂時間有限。答疑解惑、教學相長的價值無法充分體現。另一方麵,課堂場景特殊。所有的思想碰撞和內心交流,都在這個特殊場景中發生,可以說是人生某個特定階段的特別經曆。而人的記憶隻可能有選擇地留存某些特有的概念、畫麵、聲音或者感覺,很難完整、係統地還原和再現情節背後的前因後果。因此,把語言、畫麵和情境變成文字固化下來,一是便於個人課後更深入地理解和反思,二是便於課後彼此之間有更具象的互動載體,可以讓那些還沒來得及被消化和吸收甚至產生的體悟得以繼續生發和成長。

答案二:為了記錄並保存平日思考和體驗的軌跡與零星火花,同時訓練自我覺察能力。除了上課,我每天會有大量的時間和自己對話,有的是觸景生情,有的是經事體悟。不過,這些思緒和感覺就像煙花一樣,經常在頭腦和內心中轉瞬即逝。如果用文字把它們一一捕捉、收集並且沉澱下來,相信會讓我少走許多彎路。

答案三:為了更有力地體現不同角色的功能與價值。作為講師,我需要把各類零散的思想和語言素材變成係統而具象的文字載體,便於深度交流;作為顧問,我需要廣泛而持久地推廣那些專業深奧的理論與學問;作為谘詢師,我需要積累、豐富並不斷提升自己的判斷和分析能力,並且借助有針對性的案例,讓谘詢對象覺察醒悟;作為工作夥伴或者學員,我需要把自己的學習心得與他人分享和交流,這樣提升更快。

這些理由我十分清楚,也應該有足夠的意義,讓我把這件事做到、做好、做持久。可是,“寫”對我卻艱難如故。

也許,寫的能力不足是一個原因。當我說的時候,言語可以隨風飄散,沒了就沒了,留下的,必定是對方可以接受的,也是對方內心認同的。由於語言表達大多基於當時特定的對象和背景,時過境遷,我不必擔心哪些言論不適合、不確切,也不必擔心留下隱患。但語言變成文字,就成了實際、具象的存在,如果不斟詞酌句,無法想象會引發多少歧義,帶來多少意料之外的負麵影響。同時,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的方式和效果也大不相同。在口頭交流中,那些閃爍著智慧的言辭,變成文字就往往顯得尖銳和偏激;那些充滿情感的話語,變成文字就往往變得冗長不堪、拖遝囉嗦;那些振聾發聵的機鋒妙語,由於缺乏語境的襯托,變成文字就顯得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