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斯麵臨“楊朱哭衢塗”(2 / 2)

那個曆史上有名的奸臣趙高,認為機會千載難逢,就開始動了邪門歪道的心思:他扣留下秦始皇給扶蘇的印璽和詔書,慫恿公子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皇帝去世了,沒有詔書封諸子為王而隻賜給長子扶蘇一封詔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皇帝隻賜詔書給長子扶蘇,聖意已經很明顯,扶蘇一到就立為皇帝,還有你什麼事?

胡亥還算本分,說:“明君知臣,明父知子。”賢明的君主了解臣子,賢明的父親了解兒子。父親臨終既未下命令分封諸子,我還有什麼話可說?趙高著急地啟發說:“話可不能這樣說。當今天下的大權,無論誰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 3 人手裏掌握著!希望你好好思前想後:駕馭群臣和向人稱臣,統治別人和被人統治,在人屋簷下看人臉色討生活和君臨天下金口玉言,可是冰炭兩重天!”

趙高感到形勢嚴峻,秦始皇之後,究竟是由長子扶蘇繼位,還是由自己任師的胡亥登基,對自己的命運將有天壤之別。

胡亥說:“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廢黜兄長而立幼弟,這是不義;不執行父皇的遺囑而另行一套,這是不孝;自己才能淺薄,依靠別人的幫助而勉強登位,這是無能。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天下人也不服從,我自身遭受禍殃,國家還會有血光之災。

趙高說:“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商湯、周武殺死他們的君主,天下人都稱讚他們的行為符合道義,不能算是不忠;衛君殺死他的父親,而衛國人民稱頌他的功德,孔子還記載了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成大事者不能拘於小節,行大德的人也不是謙謙君子。十裏鄉間各有其俗,文武百官各有各的行事方式。顧忌小節而忘了大事,日後必生禍害。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將來一定要後悔。果斷而大膽地去做,連鬼神都會回避。你按我說的去做,將來一定會成功。

曆史上那個著名的指鹿為馬的典故,就出自趙高之身。據《史記》載:“高自知權重,乃獻鹿,謂之馬。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史稱趙高生就三寸不爛之舌,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口若懸河,舌如利刃,一張嘴兩層皮,信口雌黃能東能西,能把鹿說成是馬,也不愁把死人說活。

胡亥為趙高的利害分析所打動,隻是還心存顧忌地說:“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現在父皇屍骨未寒,喪禮也未結束,我怎能把這件事提出來呢?趙高說:“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惟恐後時。”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機遇短暫得像是夏日裏的閃電稍縱即逝,就像攜帶幹糧騎著快馬趕路一樣,唯恐耽誤了時機!你再猶豫不決,黃花菜也涼了。

承繼大統君臨天下,這是擋不住的誘惑。胡亥終於認同了趙高的主張,但胡亥仍然心存顧忌:“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如此篡改聖旨,丞相李斯能否配合呢?

趙高自信地大包大攬說:“隻要你拿定主意,其他的事盡管放心,說動丞相的事包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