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了三十七節實地見聞以後,這第三十八節有點‘虛’了。盡管如此,這些虛的感覺還都是來源於實際接觸的。之所以寫這一節,是由於對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實在太多了。

管理,需要具體方法,也需要裝置設備。在當今的歐美和日本,運籌學、控製論和係統工程等管理方法和理論,自動控製、計算機處理、以及辦公室自動化等管理手段和設備,使得“管理”這個人類有史以來就存在的問題,變得有點神秘起來了。在這管理理論花樣翻新、管理設備層出不窮的今天,在發展中國家裏,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管理觀念的改變。無論是現代的管理方法,還是先進的管理手段,都靠管理者的觀念去支配它。例如:用微處理機在辦公室裏進行自動控製以後,辦公室主任既可以用它限製每個公務人員的積極性,實行集中管理;又可以利用它發揮每個公務人員的主動性,實行分散管理。

就我到過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較而言,在以下十個方麵,管理觀念的差異是明顯的。

節約物質和節約時間

人類自有史以來就反對“浪費”,但是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對兩種浪費卻熟視無睹:這就是人才的浪費和時間的浪費。當前,所有物質產品的節約主要歸結為材料和能源的節約,盡管許多材料蘊藏有限,不少能源無法再生,但是,在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的今天,生產力空前提高,新材料科學,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節約時間的問題已日趨突出了。

我在法國核研究中心工作時,看到計算機結果清單中的空白紙被隨便扔掉,感到實在太可惜了,就把它收集起來。後來,當我知道我的小時工資是五十法郎時,很有興趣地計算了一下,我一小時能收集值多少錢的白紙?原來隻值十法郎!這引起了我許多感想:許多情況下,在節約物質和節約時間之間是要做抉擇的。

又有一次,我上班到早了,就自己動手打掃辦公室。清潔工來了,她連聲對我說:“您怎麼能幹我的活,我每小時工資隻有二十法郎。”不同人在單位時間內勞動價值不同而造成的現代生產中的分工,是不是落後的等級觀念呢?

在西歐資本主義興起之初,工人每周工作達一百一十小時;而今天歐美已有個別單位每天工作六小時,除去休假,平均每周工作二十七小時。如果隻從勞動時間來判斷勤勞,人們是“懶惰”了四倍。但是,與此同時,物質生產卻增加了幾百倍,這巨大的差異出自何處呢?來自“效率”。

我在法國核研究中心工作時,相鄰的研究室有個C博士,以實驗做得又快又好聞名於整個中心。當我問他的經驗時,他說:“我的辦法就是做得少而精,不想做的時候,周密準備,每做一次,都像進美餐一樣渴望,像打比賽一樣認真,一分鍾也不浪費。做多了,就沒這種欲望了。”

“勤勞”有兩種含義,一是勞動得法,強度大,效率高。另一種是勞動時間長,白天黑夜地幹,而效率呢?卻不考慮了。在歐洲走過幾個國家的人,都不難聽到對德國人勤勞的讚譽,而在說完“勤勞”之後,馬上要補充“有效率”。“勤勞”的完整概念的確應該是“努力地,高效率地創造出價值的勞動。”否則,就和“擺樣子”很難區分了。

鼓勵競賽和團結第一

我在法國研究中心的室主任公開宣布:“這裏是研究室,不是俱樂部,所以,盡管我希望大家成為好朋友,但是,這裏第一位的是工作競賽,而不是和氣團結。”對於這番話,我不禁有點納悶,在互相熟悉了之後,我問室主任V先生:“不團結怎麼工作呢?”他想了一下回答說:“你問得有道理,當然要盡最大努力團結。但是,如果這種團結以影響工作為代價,那就不要它,可以換人,拆散這個集體。人在中心裏找不到,到大學裏去找,在法國找不到,到整個西歐去找。”

談到競賽,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中短跑的分道競賽真是一大發明。你不可能在那裏擠人、擋人,隻有下決心練苦功夫,憑真本事。歐美的一係列社會生產組織原則得益於體育競賽的精神,用一整套規則杜絕光說不練、誹謗中傷,限製邪門歪道,巧取豪奪。

日本的企業是在內部保持和諧,在各企業之間展開白熱化的競爭。美國的企業則是在企業內部,從個人到小組,從車間到部門以及企業之間都展開自由競爭。而在西歐則介乎兩者之間。我問過一個瑞典工人:“如果沒有競爭將會怎麼樣?”他大惑不解地說:“那不就會像一所不許考試的小學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