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生理學(一)(1 / 1)

第一節 緒論

重點、難點解析

一、體液、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機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人身體重量約60%由液體構成。體內的液體稱為體液,按其分布分為兩大類:約2/3的體液(約占體重的40%)分布在細胞內,稱為細胞內液;其餘1/3的體液(約占體重的分布在細胞外,稱為細胞外液。細胞外液的約占體重的5%分布在心血管係統的管腔內,也就是血漿;其餘3/4約占體重的15%,分布在全身的組織間隙中,稱為組織液。人體的絕大多數細胞並不直接與外界環境發生接觸,而是浸浴在細胞外液之中,因此細聛外液是細胞直接接觸的環境。法國生理學家首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細胞外液是細胞在體內直接所處的環境,故稱之為內環境,以區別於整個機體所處的外環境。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的成分有很大的差別。細胞膜的結構以及細胞膜上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質分子的功能對於維持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成分的差別起著重要的作用。細胞外液中;含有較多的鈉、氯、重碳酸根離子以及細胞所需的養分,如氧、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還含有二氧化碳及其他細胞代謝產物。細胞通過細胞膜與細胞外液之間發生物質交換:從細胞外;液攝取氧和其他營養物質,同時將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產物排人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在體內;不斷地流動:血漿與血細胞一起構成血液,在心血管係統內不停地循環;組織液則通過毛細血管壁以擴散等方式與血漿發生物質交換。

2.生理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是,內環境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質是保持相對穩定的,稱為內環境的穩態。所謂保持相對穩定或穩態,是指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隻在很小的範圍內發生變動。內環境的穩態是細胞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也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內環境的穩態,並不是說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是靜止不變的。相反,由於細胞不斷進行代謝活動,就要不斷地與細胞外液發生物質交換,因此也就會不斷地擾亂或破壞內環境的穩態;另外,外界環境因素的改變也可影響內環境的穩態。體內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往往都是從某個方麵參與維持內環境的穩態的。例如肺的呼吸活動可從外界環境攝取細胞代謝所需的O2,排出代謝產生的0O2,維持細胞外液中O2和0O2分壓的穩態;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可補充細胞代謝所消耗的各種營養物質;腎髒的排泄功能可將多種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血液循環則能保證體內各種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運輸。身體各個器官;係統正常功能活動的綜合,使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維持相對穩定。總之,內環境穩態的維持是各種細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的結果;而反過來,內環境的穩態又是體內細胞、器官維;持正常生理活動和功能的必要條件。

在各種病理情況下,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偏離正常,而機體一些細胞和器官的活動可發生代償性的改變,使改變了的內環境理化性質重新恢複正常。如果器官、細胞的活動改變不能使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恢複正常,甚至更加偏離正常水平,則細胞和整個機體的功能就會發生嚴重障礙,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