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西洋參藥方(二)(1 / 3)

2.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陰虛血熱型

【方藥組成】

西洋參(另煎兌服)6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30克、生地12克、知母10克、茜草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仙鶴草15克、阿膠(烊化)10克。

【功效】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說明】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血液病,以肢體紫斑,皮下瘀血,常有齒鼻出血,婦女月經過多,頭暈耳鳴,潮熱盜汗,心煩少眠,舌絳苔少,脈細數等為主要表現。以化斑湯加減化裁的這組方藥對於陰虛血熱引起的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可靠,臨床醫生可以參考使用。

3.再生障礙性貧血

氣血兩虛型

【方藥組成】

西洋參(另煎兌服)6克、黃芪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30克、熟地12克、當歸10克、杭白芍15克、枸杞子15克、鹿角膠(烊化)10克、阿膠(烊化)10克、炒白術15克、雲茯苓12克、大棗5枚。

【功效】

補氣養血。

【說明】

這組方藥以十全大補丸合補氣養血膏加減,用於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中醫辨證屬於氣血兩虛型患者,如麵色黃白或萎黃無華,頭昏眼花,心慌氣短,疲倦乏力,唇甲淡白,齒齦出血,鼻衄及皮膚出血難止,婦女經少色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等症狀。

肝腎陰虛型

【方藥組成】

西洋參(另煎兌服)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粉丹皮10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30克、枸杞子15克、梔子6克、龜版膠(烊化)10克。

【功效】

滋補肝腎、清熱涼血。

【說明】

這組方藥以元朝著名醫家朱丹溪的大補元煎為基礎加減,大補真元,用於兩頰潮紅,頭暈目眩,倦怠乏力,腰膝酸軟,低熱盜汗,齒鼻肌衄,婦女月經過多,舌紅少苔,脈沉弦細數等中醫辨證屬於肝腎陰虛的治療。

脾腎陽虛型

【方藥組成】

西洋參(另煎兌服)6克、鹿茸粉(分衝)1克、肉蓯蓉10克、巴戟天12克、菟絲子15克、枸杞子15克、當歸10克、熟地12克、杭白芍10克、炒白術15克、雲茯苓12克。

【功效】

溫補脾腎、養血助陽。

【說明】

本組方藥以人參養榮丸加減,治療由於脾腎陽虛而引起的麵色無華,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氣少懶言,倦怠乏力,納少便溏,婦女月經不調,舌淡胖有齒痕、苔薄,脈沉細等症狀。

代謝及內分泌係統疾病

1.糖尿病

氣陰兩虛型

【方藥組成】

西洋參(另煎兌服)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生地12克、黃芪15克、山茱萸12克、淮山藥20克、澤瀉12克、枸杞子12克、粉葛根15克。

【功效】

益腎養陰、滋補氣血。

【說明】

糖尿病氣陰兩虛型所占的比例很大,臨床以口渴喜飲,小便頻數,五心煩熱,氣短乏力,大便幹燥,舌紅苔薄、脈細數為主要表現。這組方藥以六味地黃丸合生脈飲加減,氣陰雙補,對於上述症狀有不錯的改善作用。

肺胃津傷型

【方藥組成】

西洋參(另煎兌服)10克、石膏20克、麥冬15克、知母12克、天花粉15克、枸杞子10克、玄參12克、竹葉10克、黃連9克。

【功效】

養陰生津、清熱除煩。

【說明】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尤其是老年人群,其發病率相當高。本病中的一個分型可以見到煩熱多飲,饑餓體瘦,口幹舌燥,小便頻多,大便秘結,舌邊尖紅,脈洪數等肺胃津傷的表現。這組方藥以竹葉石膏湯加減而來,在清熱的同時還能夠補陰。

2.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陰虛氣結型

【方藥組成】

西洋參(另煎兌服)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夏枯草15克、牡蠣15克、杭白芍15克、玄參15克、細柴胡9克、酸棗仁15克。

【功效】

清熱育陰、益氣散結。

【說明】

甲狀腺腫大,俗稱“大脖子”病,典型的症狀為頸前甲狀腺腫大,形瘦麵赤,惡熱多汗,心悸易驚,肢顫手抖,五心煩熱,夜寐不安,舌紅少苔,脈細數。中醫辨證多為陰虛氣結,以夏枯生脈飲加減組成的這組方藥,養陰益氣散結,堅持服用,一般症狀均可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