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中名為“參”的很多,有人參、黨參、太子參、西洋參、沙參、玄參、丹參、苦參等。它們的性味功用有的相似,有的則相去甚遠。在中國,人參的應用曆史悠久,17世紀時,人參的知識傳到歐洲和美洲。根據文獻的描述和人參標本,並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一位法國傳教士在加拿大南部、美國東部各洲發現了野生西洋參。
西洋參又名西洋人參、洋參、花旗參、廣東人參,為五加科植物,因為此物來自西洋,原產北美,故得名。西洋參主產於美國、加拿大及法國,近年我國亦有栽培。
西洋參味苦,性涼,入心、肺、腎經,功能以補益為主,可滋陰降火、益氣生津,臨床常用於肺虛久咳、肺萎、咳喘、咯血、熱病傷陰、口渴咽幹、少津、虛火煩倦、胃火牙痛等多種病證。
西洋參補氣之力雖不如人參,但生津之功則勝於人參,由於既能補氣又能生津,最適於氣陰兩虛證,而且藥性平和,很少引起鼻出血等不良反應。近年來,關於西洋參提取物及與其他中藥配伍應用對機體免疫調節作用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在前階段預防和治療“非典”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西洋參療效物質被更多地揭示和認識,它一定能夠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西洋參是廣闊的中藥世界裏的一顆光芒四射、璀璨奪目的明珠,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西洋參雖生於他鄉,卻盛在中華……
飄洋過海,源自他鄉。
詩曰:
世上參類有多種,
產地來源自不同,
洋參發祥在北美,
康熙年間入神州。
在我國,知道西洋參的人肯定不少,但是真正能夠說出西洋參最初的產地以及來源的,估計就並不是很多了。有人或許會說它來自國外,的確不錯,單單從名字上就能夠猜出個八九分。過去凡是與“洋”字沾邊的用品肯定不是我國自行生產製造的,像洋車、洋火、洋油等等,一段屈辱的曆史造就了一個屈辱的時代,特殊的時代連產品都打上了特殊的印記。
西洋參雖然與“屈辱”二字毫不沾邊,但是其最初也不是在中國首先發現和使用的。
說到底,它還是一種“舶來品”,其原產地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的美洲。
西洋參原生長於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原始森林中,是一種古老的陸生植物,早年居住於當地的印第安人曾食用其莖葉,偶爾也將其用作清熱藥物治病。但是當地的土著人對它的認識並不是很深刻,在美洲的一些現存部落醫籍中也沒有關於西洋參的係統記載。真正深化對西洋參的認識還是在它傳入中國以後由中國人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