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它不僅帶來了物質財富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推動了社會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麵的進步。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共經曆了三種生產方式,農業(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工業化(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和後工業化(信息化)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mode of production)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體係。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係,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
農業生產方式是指農業生產方法和形式,其產業形態是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力基本上是鐵犁牛耕,生產關係是簡單協作甚至是一家一戶的男耕女織。主要的經濟運行方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主要的產品和財富是農副產品以及少量的簡單工業作坊製成品。用於交換的剩餘產品僅局限在互通有無,因此農業生產方式的市場容量也相當小。
工業化生產方式是指機器大工業和規模化的物質資料生產方法和生產形式,其產業形態是加工製造業。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技術革命和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業和農業,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轉換,生產方法的標誌是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工業化生產方式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總是伴隨著市場化和城市化。工業化生產方式的正效應是經濟集聚和低成本競爭、分工協作和市場拓展所導致的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率提升。負效應是城鄉分割、兩極分化和貧困化。工業化的生產關係是嚴格分工下的集中勞動(以泰羅製和福特製為代表)、管理者和勞動者被專業化分割,形成兩個主要的社會階級,社會矛盾主要發生在兩大階級之間。
後工業化生產方式是指以信息技術和專業技術為主要生產工具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法和生產形式,其產業形態是服務業,表現為靈活的工作方式、創新驅動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社會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在這種生產方式下城市市區人口和企業大量向郊區遷移,生產的全球化,導致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全球化流動。分工方式不僅表現在企業內部和產業內部,而且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按照低成本原則形成的價值鏈全球的重組,出現搜集、傳播信息和決策的辦公大廈位於國際性城市內,而工廠、車間分散在可以提供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的現象。
這三種生產方式代表著人類曆史上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在時間上存在繼起關係。一旦生產力發生重大變革,伴隨而來的是生產關係變化進而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生產力的變革引發社會風險的改變,而生產關係的變革改變了整個社會應對風險的方式。如果上層建築(以政府為代表)不能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化解社會風險,生產關係便會惡化進而形成社會衝突。結果“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德]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4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