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物寫作指導與好詞好句好段(上) 1.什麼叫狀物描寫
狀物是指以描寫物體或景色為主的文章。有描寫動物的,如《燕子》;有描寫植物的,如《荷花》;有描寫建築物的,如《長城》;有描寫景物的,如《梅雨潭》等。
寫狀物類文章和寫人記事的文章一樣,首先必須突出中心,隻有中心思想明確,讀者才能領會你的寫作意圖。同時,寫這類文章還應適當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產生聯想和想象,恰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力求語言生動,文筆流暢。
2.狀物描寫的要點
一般說來,寫狀物類文章重在突出描寫對象的形狀、姿態、色彩以及其動靜變化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認真觀察
“善於觀察,細心觀察”是寫景、狀物的必要條件。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獲得總體認識,弄清局部情況,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等。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和真實感受。所以,我們無論觀察什麼事物,都要有目的、有次序、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千萬不能粗枝大葉,走馬觀花。
抓住特點
自然界中,各種動、植物,各處景色都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類物、同一處景,也都因各種原因和時令變化而各不相同,各具特點。所以,我們在寫狀物類文章時,務必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點。隻有準確把握事物的特點,文章才能具體、真切,使人印象鮮明。
例如《燕子》一文,作者是這樣描寫小燕子的外形的:
一身烏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一個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那樣活潑可愛的小燕子。
作者抓住了燕子羽毛“烏黑”、翅膀“俊俏輕快”、尾巴“剪刀似的”這三個特點,把“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寫得栩栩如生。我們有的同學在描寫豬時往往寫它“撅起的大嘴巴”、“耷拉著的大耳朵”;寫公雞時便寫它“大紅冠子長尾巴”的特點。這樣寫當然可以,我們還可以抓住其他特點寫。總之,要想把狀物文章寫得生動、真切,必須抓住事物的特點。
注重順序
我們寫文章不但要做到“言之有物”,同時還要做到“言之有序”。如果順序安排得不妥,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會給人以繁雜淩亂的感覺。寫景狀物的文章,順序種種,有按時間先後順序寫的;有按空間轉換順序寫的;有按事物內部結構順序寫的;還有按總——分——總的順序寫的。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寫的:春季寫“溪水、木排、小鹿……”;夏季寫“森林、花草、濃霧……”;秋季寫“楓葉、野果、藥材……”;冬季寫“風雪和動物冬眠”。這樣按季節順序用具體。事物來說明小興安嶺是“巨大的寶庫”,是“美麗的花園”,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
我們寫狀物類文章時,究竟按哪種順序寫,可根據內容,靈活安排。隻有注重了順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清楚。
靜動結合
有兩句古詩:“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詩上句是靜中有動,下句是動中有靜。寫詩能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寫狀物類文章更應注意靜與動的變化。
如《貓》這篇文章,先寫貓的生活習性,是側重於靜態描寫的。寫貓“老實”,“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什麼事也不過問”;寫貓捕捉老鼠時“閉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鍾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接著,作者連用幾個動詞,寫貓可親可愛,“蹭你的腿,”、“跳上桌來”、“踩印幾朵小梅花”,通過這一靜一動,靜動結合的描寫,把貓的性格特點和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我們寫狀物類文章時,在觀察的基礎上,力求把那些靜態的物品、樓房、樹木,動態的行雲流水、飛禽走獸等寫得生動,逼真,惟妙惟肖。
3.狀物文章的寫法
狀物的“狀”是陳述或描摹的意思,也就是有條有理地用語言文字表現或說明情況、形狀和特征等。“物”包括的方麵很廣,在小學作文訓練中,多指一些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動物植物等。“狀物”就是要求小學生把觀察到的某物的形狀、顏色、構造的成因等等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受到的啟迪,真實而細致地描繪出來,使讀者對這一物體的特征有一個全麵的了解。
要寫好狀物的文章,達到預期的寫作目的,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注意仔細觀察
天下萬物千姿百態,各有其獨自特點,要想充分寫出某一物的特點,就要求我們在觀察時,一方麵要細致觀察“物”的外部形態:形狀、大小、色彩等;另一方麵要注意“物”是否有變化過程,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查。
時刻注意圍繞中心狀物
無論是選材,還是描寫,都要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以便筆力集中,寫得更深刻,更細膩,“物”的形象更為豐富。如果作文的中心應是“最心愛”,就要求表達自己對某物的喜愛之情,這既要求所寫內容一定要讓人覺得可愛,又要求所寫內容確實可愛,在立意上不能出現偏差。
使用多種方法來描繪事物,特別要注意細節的刻畫
我們可以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增添文章的情趣,還可以用動靜結合的辦法使“物”活起來,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插入一些與所寫“物”有關的故事、傳說(要少而精)等,使內容更為豐富。
展開豐富的聯想
描寫事物離不開作者的情感與體會,抓住事物特點,將自己的體會聯想與事物的特點融為一體,就可以達到狀物寄情的效果。而文章融入作者豐富的聯想,就會使內容更充實,更耐人回味。不過要注意,聯想要以真實的事實為依據,不要完全脫離實際的胡編亂造。
可以深入挖掘,使立意更深刻
在達到一般狀物文章的要求之後,有能力的同學也可以做進一步思考,挖掘出物與物之間的內在聯係,挖掘蘊含在“物”中的某種啟迪人的生活哲理和美好情趣,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誌”的方法予以表達。
這樣說來,狀物類文章在小學階段可以分層來逐步解決。首要解決“特征”描繪,在作文起步階段能用準確的語言敘述“物”的大小、厚薄、輕重、色彩、味道等本身的特點即可。接下來可以學習運用修辭和聯想的方法來美化筆下的物,進一步的學習可以思考“物”的性格,在寫作的同時完善學生自己的品格。
4.怎樣寫好狀物文
狀物的“狀”,在這裏,是陳述、描摹的意思。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是以摹形描狀為主要內容的記敘文。寫這一類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觀察能力和描摹能力。
狀物的記敘文,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
描述物品
物品多指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如學習用品、生活用品、衛生用品、食品等等。記敘物品,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寫出物品的特點。物各有異,各種物品各有它們自身的特點,有的表現在形狀上,有的表現在結構上,有的表現有質地上,有的表現在顏色上,有的表現在用途上。我們在作文前,要細致觀察,掌握其主要特點,然後抓住特點重點下筆,當然在敘述特點時還要有一定的順序,記敘物品,一般按空間順序。
要寄情於物。描述物品必須富有感情,隻有愛得深才能寫得好。因此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對物品的感情寫進去。隻有寄情於物,才能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使文章有感染力。
可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老作家老舍先生說過:“在描寫時,不能不設喻。”確實這樣,隻能通過比喻,才能把簡單的東西具體化,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擬人也是狀物文章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
象征要恰當。有一類狀物記敘文,是借某具體事物的某些特征來表現某種人或某種道理,這種寫法通常稱為象征寫法,也叫以物喻人或托物言誌。如用蠟燭比喻教師,用時鍾說明珍惜時光的重要……恰當的象征,能使文章思想內容的表達,顯得含蓄而優美。可是有的同學卻濫用象征寫法,任何一篇狀物文章都加上深奧的道理,看了之後,使人有牽強附會之感。運用象征寫法一定要注意:比喻之“人”,說明之“理”,一定要與“物”有某種相似之處,這樣的象征寫法才顯得合情合理。
描述植物
植物包括花、草、藤、樹。也包括蔬菜、瓜果、糧食作物等等。描述植物,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抓住它們根、莖、枝、葉、花、果的特征,寫出他們的形狀、顏色、氣味及果實的味道。描述植物的根、莖、枝、葉、花、果時,不能麵麵俱到,要抓住最能反映植物特征的部位寫。
要寫出植物的生長過程、發展變化。植物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隨著季節的變換,形狀和顏色都要發生變化。植物的自身也是不斷生長發展的,如發芽、生枝、長葉、開花、結果,形狀和顏色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描述植物時,我們要根據他們的不同季節,不同的生長過程,寫出不同的特點。也就是說要寫出它們的發展變化過程。
要寫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包括喜怒哀樂。有的植物我們喜歡,有的植物我們不喜歡,這就要求我們在文章中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描述動物
動物包括魚、蟲、鳥、獸。它們有的在水中遊,有的在空中飛,有的在山中跑……這些形形色色、無奇不有的動物都是我們描述的對象。
描述動物,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寫出動物的外形特征。動物的外形包括身體、毛色、腦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描述外形不能像記流水帳,麵麵俱到。應該突出重點,有一定順序。
要寫出動物的生活習性。生活習性就是指動物在吃、住、行、睡等諸方麵的生活習慣。由於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動物的生活習性是不同的,因此在描寫動物的生活習性時,一定要認真觀察,抓住特點。
要寫出自己對所寫動物的愛憎之情,把感情融化於具體描寫之中。
描述建築設施
建築設施是指建築而成的東西,如橋、塔、噴水池、紀念碑、房屋等。
描述建築房屋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交代觀察點,也就是說明你是站在什麼地方看的,是遠眺,還是近看;是定點看,還是“移步換景”。因為從不同的觀察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景物所獲得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圍繞中心事物,按一定的方位,依次說清楚。方位是指上下,左右、前後等,我們觀察事物隻有按一定的方位順序看,才能看得清楚、仔細。要做到方位分明,還要有中心目標。有了中心點,其他事物的位置也就能說清楚。
要抓住建築的特征,進行具體描述。建築設施的特征通常指大小、高低、形狀、顏色等等。
5.寫狀物要寫出特點
點擊現在初中學生的寫作狀況,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常會感到擔憂和痛心。由於應試教育的“功利”,學生喜歡到作文選、寫作大全中找素材,尋章摘句,剪輯速成。綜觀學生的作文,幾乎千人一麵,內容單一,結構也是臉譜化……如何讓學生立足生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以我手寫我心?我們先從狀物類作文入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體驗式作文教學是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心路曆程。然而在習作過程中,學生麵對作文一籌莫展怎麼辦?學生有了體驗不知怎麼表達怎麼辦?
以“原型”體驗為發端,喚醒習作衝動和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作文之前,設計一段緊密聯係生活、富有感情、新穎優美的提示語,能激發學生多種體驗,能激發原型,喚起回憶、引起聯想、觸發情感、啟迪思維、開拓思路,能捕捉到學生寫作的“興奮點”和“動情點”,能一下子“驚醒”學生心中儲備的表象,並能把它貫通起來,獲得寫作的衝動。
例如:布置了命題作文:“花花草草皆可成文,一草一木皆有情誼。一切事物不僅可親可近,而且可思可感,請你任選一種自己或接觸較多、或觀察較細、或體驗感悟較深的某一具體花草樹木,以“我愛”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我就設計了以下的提示語:
植物遍布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山上有鬱鬱蔥蔥的森林,田野有一望無際的莊稼;河裏有水草,岸邊有垂柳;路旁有綠化帶,有花草;樓群中間有綠地,有綠樹,陽台上有四時花草,上學的路上,四時的花木為你演繹這不同的風景……麵對自然風景,花草樹木,杜甫“感時花濺淚”,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林逋愛梅,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古人對花草樹木都有一種獨特的感悟,別樣的情懷。那麼,做為學生,麵對著生活中耳聞目睹的自然景物,細心尋覓,仔細觀察,或許就會發現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或從中獲得某種啟迪。
通過學生的眼睛,我發現他們已經心有所動,躍躍欲試了。
通過“下水文”引領學生狀物寄情,習得技巧和方法
“心動”了還遠遠不夠,寫植物的題材比較多,怎樣才能寫好這類題材?首先是要把植物的形狀、特點或生長過程觀察清楚,交代明白。
如何觀察和描寫植物?引導學生進行片段練筆。
觀察要細致,描繪抓“特點”。每次布置學生作文,我都會寫個“下水段”或“下水文”來為學生引路。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細觀察是寫作的前提條件。寫作前,選擇好你喜歡的植物進行認真觀察。觀察的重點是植物的幹、枝、葉、花及顏色,了解它們的形狀、色彩、味道等。抓住特點,有目的地觀察。如植物開花時的姿態、顏色、花期;植物葉子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的變化。另外它對陽光、土壤、肥料和水的需要如何……但又不可麵麵俱到,要抓住最能反映植物特征的部位潑墨如雲。
狀物要寫得好,對物的描寫要做到準確細膩,充分調動各種感官,準確用詞,巧妙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
例如下麵一段是筆者對“牽牛花”的描寫:
翠綠的莖葉間,開出了幾朵顏色各異、鮮豔美麗的喇叭花!心形的葉中,冒出一朵朵緋紅,深紫、瑩藍的花兒。瞧,她們伸長了細嫩的脖頸,驕傲地擎起了朝天的小喇叭。這柔嫩的小喇叭既像一個小小的時間漏鬥,又像一隻玲瓏美麗的高腳酒杯。花不算大,但色彩變化卻很是豐富:底部的花筒顏色,有的是白色,有的是淡淡的桃粉,越往上顏色愈深,最漂亮的是花筒上方頂著的顏色,也就是花瓣邊緣的色彩,有大紅的,有紫色的,有粉藍的,有深藍的,甚至還有的鑲了白邊的……曼妙的花色,碧綠的心葉,纖細的綠莖,卓然而清麗。
描寫人格化,融入真感情。在描寫植物時,如果能進行人格化描寫,就可以使筆下的花草具有一定的神韻,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情趣昂然。通過合理的聯想,把靜物寫活,能使文章具體生動、形象可感,充滿真情。
例如筆者的下水文《家有吊蘭綠常駐》的描寫:
它根葉似蘭,花莖橫伸倒偃,懸空憑虛,因而得名;吊蘭葉子,翠潤如玉,經脈清晰,葉間的幾根走莖散掛在花盆的四周,莖端墜著青綠的帶著氣根的小吊蘭。
形似展翅跳躍的仙鶴,因此還有“折鶴蘭”之稱。每每有輕風撫過時,她便莖葉搖曳,舞姿悠悠。
沒過幾天,浸泡在水下的粗短淡綠氣根就長成了一叢白色的根係。不需要特別的照料,僅以清水養的吊蘭居然也能成活。
這兩個狀物段落寫得生動形象,緊緊抓住了吊蘭的外形特點和內在生命力頑強的精神。
總之,對植物的觀察隻寫感性認識,這還不能達到完全認識植物的目的,我們還要通過分析,找出它的特點以及神韻。
如何選材立意和布局某篇。指導學生組段成篇
選材立意要巧妙:篩選心有所感的事物。
這是一道半命題作文題,首先需要篩選自己熟悉的某一種具體事物,把文題補充完整。選點一要熟,二要對其心有所感,如此才能寫出自己的真性情,才會言之有物。
布局謀篇要有序: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雖然觀察點隻是一種植物,但也要注意寫作順序。可以先從整體繪其形,可以按根、莖、葉、花、實的順序寫,再抓住其神韻或精神或比喻意義……總之,按一定的順序寫,這樣作文才能層次清楚,有條不紊。首先繪物之外形特點,再寫其功能或精神等。
水到渠成主旨顯:狀物寄情或托物言誌
狀物還需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力求賦予客觀事物以強烈的主觀色彩:可以通過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描繪,使其形神兼備,挖掘其精神特質,從而直接抒發對其讚美歌頌之情;也可以寫“我”從事物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小火花;可以以物喻人,借物來抒發和事物有相似點的人的崇敬之情。
《家有吊蘭綠常駐》中,作者感動於吊蘭一年四季的綠意蔥蘢,美化環境,淨化空氣,生命力頑強,表達了對其熱愛讚美之情。並再作延伸,將思維地觸角探向深層,即由此獲得的啟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使主旨得以深化。
一般地來說,狀物不是為了狀物而狀物,往往是為了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或更深層次地看,寫狀物文不能就物摹物,而要由物及人,通過寫物來歌頌某種精神,或獲得某種啟迪。
葉老曾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但也需要教師適當的引領和技法點撥,學生才會從自己親身經曆中尋找素材,把目光投向生活的廣闊空間,在廣闊的世界裏,抒寫生活,展示才華。
6.狀物寫出特點的方法
分類描寫法
分類描寫是按描寫對象的不同類別,如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等,或不同方麵,如形狀、顏色、聲音等的順序來寫的。因此描寫時,不一定要交代觀察點,也不一定要按時間或空間的順序進行描寫。采用分類描寫法要把握景物的總特征和各類景物特征的關係。描寫各類景物時,都要圍繞景物的總特征。采用分類描寫法,還要注意準確地“分門別類”,避免重複交叉。
圍繞中心法
我們描寫景物時,不可能把看到的全部寫下來,而且也不必要全寫。圍繞中心法就是根據文章中心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景物進行描寫。采用圍繞中心描寫景物,首先要確定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寫景就有了主心骨。中心的確定來自對景物的細致觀察。通過觀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這就是文章中心。中心確定以後,就要對觀察到的景物進行篩選。能表現中心的就要進行細致的描繪。能襯托中心的也要進行必要的描寫。與中心無關的,就略去不寫。
移步換景法
移步換景法一般適合於遊記或參觀記,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麵。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換交代清楚。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知道遊覽或參觀的路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後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出來,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生動畫麵。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要注意圍繞一個中心展示不同的畫麵,避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其次要進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刪去一般性的描寫,避免記流水帳。
定景換點法
同一景物,從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現的麵貌是完全不同的。采用定景換點法描寫景物就是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景物的差異寫出來。采用定景換點法描寫景物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化情況交代清楚,使讀者知道是在什麼地方觀察到的。其次交代觀察點時要按一定的順序,或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或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此外描寫景物時,注意從不同的側麵去反映,使讀者對景物有整體感。
定點換景法
運用定點換景法描寫景物,首先在觀察景物時要注意選擇好觀察點。因為表現同一事物時,立足點不同,觀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現的麵貌也各不相同,表達效果大不一樣。其次描寫時要注意把觀察點交代清楚,即使不用文字作專門說明,也應該讓讀者能從描寫中領會到作者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方位。此外,描寫時要按照一定順序,即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從左到右或從右至左等等。這樣可以把景物寫得層次清楚,鮮明逼真,有立體感,給讀者以如臨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
日內變化法
同一景物在一天內不同的時刻,景色是不一樣的。采用日內變化法描寫景物,我們必須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去勾畫景物的不同畫麵,並做到各有側重,避免畫麵相似。采用日內變化法描寫景物,不能隻改變景物的地點,但是側重點可以變化。這樣,才能做到同中有異。
隨時變化法
隨時變化法一般運用於描寫日出、月上、日落、月夕等天空的景色變化,以及描寫刮風、下雨、下雪等氣色變化。采用隨時變化法描寫景物,一定要注意仔細觀察時間的推移過程中,景物所發生的細微變化,這樣才能言之有物。在描寫景物時,要把時間的變化交代清楚,這樣能反映景物變化的時間進程感。其次要把景物在各個時間裏自身特征的變化描寫具體,使讀者好像看到一場景物變化的小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