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有客來蜀(1 / 2)

昭和六年,天下大亂,盜寇四起,鄉民多有饑色。九州七十二府中,憑生無數流民,老幼羸弱,往往受人欺淩,衣不蔽體,至於官道一途,餓殍伏道者,不計其數。山蕪田荒,六鄉六遂之中,已不聞稻香穀氣久矣。

天子失德,逸於車嬖聲樂之樂,以致天降災劫,山河震動。王讒於宮寮子之諫,惛於言,築台於奄之東,役民十萬,期三年而成。既成,王使諸大夫為名,三月不得,王怒,欲諸罪大夫刑,宮寮子諫曰:吾王之儀雅,卻於凡塵,惟淵其滔滔,惟山其峨峨,諸大夫訖聞焉。臣今聞言,奄之東來,白鹿嘶嘶,《詩》曰,鹿斯之奔,維足伎伎。此其非民以言稱之耶,或天假於民以勞吾王之憂也。王聽之諫,遂去其怒。七月,王履於奄之東,登,乃為之名,曰:鹿。

昭和七年,公侯日重,歲朝者乏焉,王命止於王畿。

昭和八年,兵禍流行,天子式微,諸公侯築城懸旌。

昭和九年,諸公侯為亂,禮樂崩壞,天子無命,征伐自興。

……………………………………………………………………

“蜀中仙,蜀中仙,春食籩豆秋正冠,冬夏嗬聲漿手洗,長使青衫隨風看……”。

“蜀中山,蜀中山,頭戴星冠腳下川,腰抱橫雲藏襟笑,一身猴兒不厭煩……”。

“東邊瓦,西邊牆,對角的牛兒蜀中郎……”。

“南邊魚,北邊溪,落水的魚兒蜀中姬……”。

一蓑青瓦,百尺黃牆。

書院下的稚童們捏著泥塑的小人,笑顏竟開。日暮西山,童謠聲起,稚語啞啞,在這傍晚的偏遠蜀地中,觀來卻另有一番情致。

遠處,在峰路回轉的山背處,緩緩的走來兩個人影。那是一老一少,老者約摸六七十歲的年紀,少者約摸七八歲的個頭,都拄了拐杖,穿了一身破破爛爛的衣裳,一瘸一拐的朝著書院的這個方向走來。

待走得近了,那老者便囑咐了那少年一聲,獨自前來叩門。幾聲低沉的悶響過後,書院下的稚童們齊齊打這老者望來,這時,自書院裏走出一位教書先生來。

“敢問……”。

那老者雙目渾濁,看得不甚真切,待瞧得清楚近處是一位儒生打扮的教書先生時,便頓住了問詢聲。

“這位先生,老朽有禮”。

“鄉老多禮,晚生不敢當。卻不知鄉老有何事教晚生?”

“老朽一屆粗人,卻不敢教令先生。但問先生尊姓如何,老朽也好稱呼,以免失了禮節”。

“晚生姓薑,氏弓,名愚,小字文生,鄉老喚晚生草字即可”。

“原來竟是蚩尤之後,文生先生,老朽有禮了”。

“鄉老玩笑了,如今天下共安,已有夏、商二朝,又有周氏八百載,姬、薑二姓者遍於天下,又何須言及先祖,且萬載之事,誰人得知,如今更名換姓者,怕是其人自身也不知其先祖所屬了”。

“先黃帝、蚩尤之時,二王相爭,得以姬、薑二姓為名,後人以為姓。先生既為蚩尤之後,當受老朽一禮”。

老者言畢,便欲行禮,卻被弓愚止住。

“鄉老博學,晚生慚愧,竟未聞先生之名,正是愧為儒家門生,還望鄉老恕罪”。

“無妨,老朽賤名唯恐汙了先生耳目”。

“文生願請先生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