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場謀略典故(2)(1 / 3)

三、戰場謀略典故(2)

4.以多製勝,朱可失狂摧“柏林之鎖”

由於朱可夫成功地組織了“列寧格勒”、“莫斯科”及“斯大林格勒”三大戰役,使蘇德戰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到1943年春天,德軍被迫轉入戰略防禦。朱可夫高超的戰略指揮藝術,為他贏得了巨大榮譽。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獲得了“蘇沃洛夫”一級勳章,並被譽為“具有高度天才的勇敢領導人”。

1943年春季,朱可夫的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庫爾斯克戰役。自斯大林格勒會戰之後,蘇軍戰線向西推進600餘公裏,在庫爾斯克城附近形成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突出部。希特勒企圖奪回戰略主動權,重新打開通往莫斯科的道路。於是下了最後賭注——發動占領庫爾斯克的“城堡”攻勢。希特勒命令:“把最好的部隊,最好的武器,最好的指揮人員用於此次進攻。”他要讓“庫爾斯克城下的勝利之光照亮全世界”。朱可夫也意識到,即將進行的大決戰,一定是規模空前的大較量。事實也正是如此,德軍集結了90萬人的精銳部隊,1萬門火炮,27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朱可夫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布陣。調集了130萬兵力,19000門火炮,35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並在後方陣地準備了60餘萬人的強大預備隊,在突出部地帶建立縱深300公裏的8道防線。朱可夫的基本戰略構想是:開始以防禦為主,用強大的炮火對付德軍的進攻,以期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在德軍的進攻達到精疲力盡時,出動強大的突擊隊,進行快速反攻和突擊,最後殲滅德軍主力。朱可夫這一大膽而實際的戰略構想,很快就得到實施。1943年7月4日深夜,朱可夫得知德軍將在淩晨3點發動進攻的消息後,在來不及請示最高統帥部的情況下,當機立斷,命令所有火炮進行反轟擊準備。一時間,萬炮齊鳴,整個德軍陣地被炸得天翻地覆,致使德軍的進攻推遲了3個多小時。由於蘇軍的強大炮火,使德軍後來發動的幾次進攻,均未得逞。不久德軍被迫轉入防禦。7月12日,蘇軍開始了大反攻,強大的坦克集群很快就撕裂了德軍的防線,8月5日,蘇軍收複奧廖爾和別耳哥曼德,8月23日解放了哈爾科夫。庫爾斯克大會戰勝利結束了。德軍損失50餘萬兵力,1500輛坦克,從此一蹶不振,被迫轉入全線防禦。

自庫爾斯克會戰勝利之後,蘇軍的反攻勢如破竹,半年之內解放了大部分蘇聯國土。12月中旬,朱可夫奉命回到最高統帥部,斯大林要求在新的一年裏要把德軍全部趕出蘇聯領土,將戰爭推到國外進行。1944年3月,朱可夫臨時接替受傷的瓦杜爾丁大將,擔任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員。他親臨前線指揮部隊,英勇地向前挺進。不到一個月,就解放了2163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和57個市鎮。最後在喀爾巴殲山麓打敗德軍,首先到達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邊境。為了慶祝這一勝利,4月8日,首都莫斯科以320門禮炮齊鳴24響,向朱可夫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致敬。

1944年6月23日,由於酉方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功,法西斯德國在蘇軍和西方盟軍兩大戰線的夾擊下節節敗退。戰爭很快推向德國本土。1944年11月7日,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27周年時宣布,將由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攻打柏林。1945年,朱可夫指揮的東線蘇軍距柏林隻有60公裏了,攻克柏林的戰役開始了。

為了打好這一不尋常的戰役,朱可夫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和策劃,他派遣偵察航空兵對柏林地區進行6次空中照相,製作了精密模型,和極為詳細的作戰地圖。為了出奇製勝,朱可夫決定打破常規,一改以往白天衝擊的老辦法,決定黎明前2小時實施攻擊,並利用上百部探照燈配合進攻……朱可夫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

1945年4月16日淩晨3點鍾,大地顫抖了,——強大的炮擊開始了!聲勢之大,前所未有。進攻的第一天,就打出了123萬發炮彈。朱可夫的用意十分清楚,他要以這場空前少有的炮火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在強大炮火的配合下。設在離各突破口200米遠處的143部探照燈突然亮了起來,刺眼的探照燈光使德軍心驚膽戰,他們以為這是蘇軍的最新武器,弄不好要刺瞎眼睛。蘇軍的坦克和步兵很快衝破德軍的數道防線。4月18日,蘇軍以極高的代價攻克了“柏林之鎖”——澤勞弗高地。4月20日,朱可夫的三個集團軍突入市郊。4月30日15時50分,蘇軍終於將紅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柏林攻克了!希特勒滅亡了。

評析

朱可夫作為一位戰功赫赫的軍事戰略家,用斯大林的話講,他是“常勝將軍”。他之所以能常勝不敗,其戰略精華就在於從不打“無把握之戰”。他熟諳軍事,精通戰理,善抓戰機。在敵強我弱時,他善於集中我方之優勢,攻打敵方之劣勢。在防禦戰中,他善於以逸待勞,耗敵銳氣。在殲滅戰中,他則善於以多製勝,以快製勝。作為一名高級指揮者,朱可夫講究實際,無論戰略還是戰術,他總是因敵而宜,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因而他才能穩紮穩打,殲敵致勝。朱可夫不但是蘇聯衛國戰爭的傑出指揮者,同時也是世界現代軍事史上的著名軍事家。

5.出其不意,尼米茲決勝中途島

1942年5月5日,大本營海軍部向日聯合艦隊發出了攻占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的命令。

山本將聯合艦隊的全部兵力納入他的指揮下,執行在北方及中太平洋廣大海域的大規模作戰計劃。集結部隊包括運輸艦和輔助艦船在內,共達200多艘,其中戰列艦11艘、航空母艦8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65艘、潛艇21艘、飛機700餘架。

艦隊分成主力部隊由山本五十六大將率領,第一機動部隊由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率領,中途島攻略部隊由近藤信竹海軍中將率領,北方部隊由細萱戌子郎海軍中將率領,先譴潛艇部隊由小鬆輝久海軍中將率領,岸基航空部隊由塚原二四三海軍中將率領,預定6月7日—11日在中途島登陸。

第五艦隊司令長官細萱戌子郎海軍中將率領的北方部隊,在攻擊中途島的前一日,攻占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以阻止美軍由北方南下攻擊,起到牽製敵人的目的。

北方部隊是一支佯攻部隊,山本的設想是希望由他們在主力作戰發起之前的佯攻,能把美國航空母艦引誘到錯誤的方向。

顯然這是分兵作戰的用兵方法,北方部隊擁有兩艘航空母艦和其他艦船。

山本十分重視航空母艦的作用,但這次他卻忽視了在海戰中航空兵已成為主宰這一事實。以前的海戰是戰艦對戰艦,近距離轟擊。而現在是相距一二百海裏,用航空兵互相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