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濃的軍事行動開始時進行得並不順利,這主要是因為美濃與尾張之間有著大片河流交錯的低窪地,不利於織田信長大軍的行動。為克服這一地形上的困難,為自己將要發動的新的進攻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信長命令他手下的羽柴秀吉(即豐臣秀吉)在美濃的墨股地方修築城堡.受到信長高度信任的羽柴秀吉果然不負主君的重托,僅用三天便奇跡般地完成了這個任務。隨後,織田信長又以重金收買齋藤龍先手下的重臣。要他們尋找時機在美波國內部製造混亂,為自己的進攻創造條件。1567年中秋節齋藤龍興手下暗中投靠織田信長的一些人製造事端,挑起內亂,織田信長趁機指揮大軍猛攻,裏應外合,攻陷了齋藤氏盤據的井口城。這一年9月,織田信長移居此城,並根據中國古代周文王以岐山為據點,建立周王朝的曆史典故,將此城改名為“岐阜”,以此作為進軍京都的根據地。與之相輔相成,信長此時開始使用刻有“天下布武”字樣的朱印,公開亮出了武力統一日本的旗號。
正當織田信長在軍事上勢如破竹、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他接到了京都的正親町天皇的來信。天皇在信中稱讚他“平定諸國,武勇出眾”,是古今無雙的名將,同時希望借助他的武力,收回被地方豪族侵占的皇室領地,恢複皇室的經濟來源。
在與皇室建立聯係的同時,織田信長也與室町幕府建立了聯係。早在1565年5月,室町幕府的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被其部下三好義繼等人殺害,義輝之弟足利義昭潛逃至近江。足利義昭企圖借助織田信長之力恢複幕府,繼承將軍職位,便寫信向信長求援。可是當時信長正忙於對美濃的戰爭,無暇顧及義昭的要求。當織田信長平定美濃之後,足利義昭於1568年春再次致函織田信長,請求他迅速進軍京都,幫助他恢複幕府。信長接到天皇和足利義昭的信件以後喜出望外,認為這是自己名正言順地進人京都的大好時機,於是立即把足利義昭從越前的一乘穀迎到美濃的的政寺,接著興兵先後平定北伊勢(今三重縣)與南近江。打通了通往京都的道路。是年9月,織田信長奉足利義昭進入京都,破三好氏勢力,再興幕府,擁足利義昭為將軍。自己則在幕後掌握了實權。為了顯示自己由一個田間武士成為新的統治者的權威,織田信長從他所統治的地區征調了大批的民夫、工匠,搜集了各種奇石名木,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在京都二條城為足利義昭修建了華麗的將軍官邸,同時又派人撥款,對荒廢已久、陳舊不堪的天皇皇居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複。
織田信長的舉動使皇室和幕府感激不盡,對其更加倚重。他不但被允許使用天皇家和足利家的紋章,而且還被允許大津等重要工商業城市設置官吏。天皇和將軍的這些作法正中織田信長下懷,他不僅從中獲得了權威的象征,抬高了自己的地位,而且由此控製了近畿一帶的財力,特別是信長通過軟硬兼施,使自由城市屈服於他,更為其今後統一全國的行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織田信長進入京都,向其統一全國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天下已非他莫屬,要想達到統一全國的目標,在前麵等待他的仍然是艱難而漫長的行程。
織田信長進入京都以後,雖然已經居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但幕府將軍足利義昭並不願意作為一傀儡而屈居於信長之下。表麵看來,織田信長對於足利義昭很尊敬,義昭對於信長也很感激,要信長出任副將軍或管領,甚至稱信長為“禦父織田”,但在這表麵握手言歡的掩蓋下,暗地裏卻在為爭奪實際的權力而進行著你死我活的爭鬥。織田信長對於足利義昭的虛情假意一目了然,他首先拒絕擔任義昭的副將軍或管領,以表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主權者,而不是一個將軍屬下的家臣。1570年1月,織田信長又與足利義昭簽署協定,其中明文規定:沒有信長的同意,義昭不得向諸將發布命令;天下政治要按信長的意見執行,義昭不得幹涉.根據這一協定,織田信長實際上完全剝奪了足利義昭作為幕府將軍的權力。
本想以幕府將軍身份號令天下的足利義昭,見手中實權旁落,自己已被架空,心中不禁充滿了對織田信長的怨恨。無奈此時自己沒有力量能與信長抗衡,於是便暗中策劃,將反對織田信長的各種力量組織起來反對信長。
當時織田信長麵臨著三種勢力的威脅:一是擁有廣大莊園領地、養有大批僧兵的大寺院、大神社的勢力。二是和他一樣的實力雄厚的戰國大名,如近江的淺井氏、越前的朝倉氏、越後的上杉氏、備中國的毛利氏等。而其中實力最強、對織田信長威脅最大的則是勢及駿河、遠江、三河、美濃、甲斐的武田氏。三是由本願寺控製的各地一向宗門徒起義。這些反對勢力在足利的策劃下,結成了反對織田信長的聯合陣線。1570年4月,越前的朝倉義景,近江的淺並長政、六角義賢,同時舉兵反對信長;7月,三好氏餘黨在攝津(今大阪府)起事,企圖複辟;9月;石山本願寺舉兵支援三好氏餘黨,並號召各地一向宗門徒起義。所有這些紛至遝來的事件使織田信長接應不暇,其對京畿地區的統治陷於危機之中。
麵對紛繁複雜的局麵,織田信長處變不驚。他充分地發揮了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逐次向這些反對者發起了致命的反擊。1571年9月,他襲擊了大寺院、大神社勢力的核心比睿山延曆寺,將其燒毀並奪取了該寺的領地,一舉摧毀了這一反抗勢力的最大據點。1573年,足利義昭以其幕府將軍的身份,在山城國楨島城(今京都府境內)舉兵聲討信長,織田信長不等各地響應,便迅速出兵降伏義昭,將其放逐到河內國的若江(今大皈府境內),至此室町幕府壽終正寢。1574年,織田信長又派重兵鎮壓了伊勢(今三重縣)北部長島的一向宗起義軍,對其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575年,織田信長與其最強的對手武田氏在三河國(今愛知縣)長筱城進行了決定命運的會戰。
甲斐的大名武田信玄曾是織田信長的盟友,但在織田信長進據京都、控製中央大權之後,這位同樣懷有一統天下雄心大誌的戰國名將,便成了織田信長的頭號敵人。早在織田信長進據京都之初,武田信玄便展開頻繁的外交活動,與北條氏、朝倉氏、錢井氏等各地大名結成同盟,形成了對織田信長的包圍之勢。1572年12月,武田信玄的軍隊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的聯軍曾在遠江(今靜岡縣)的三方原台地進行了有名的三方原之戰。結果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不敵武田信玄的精銳騎兵,大敗而歸。武田信玄舍德川家康於不顧,直逼信長的根據地尾張,同時淺井氏和朝倉氏的大軍也向信長發起進攻,織田信長兩麵受敵,幾乎陷於絕境。不料在此關鍵時刻,武田信玄突患重病,並死於撤兵途中,織田信長大難不死,方得轉機。
兩年之後武田信玄之子武田勝賴遵其父西上攻取京都的遺願,率其主力於1575年5月進至長筱城下,決心從占領此城的德川家康手中奪回原本屬於武田氏的長筱城。但德川家康早有準備,防守森嚴,武田勝賴竟一時奈何不得,便改變戰術,長困久圍,企圖斷絕城內糧草,迫使守軍降伏。在此危急時刻,織田信長應德川家康之求,親率3萬大軍前往長筱城增援。兩軍會合之後,在連子川右岸擺開決戰的陣勢,引誘武田軍來戰。
5月20日,武田勝賴率領其著名的騎兵隊來到織田軍陣前,幻想重演兩年前三方原之戰的場麵。然而采用葡萄牙式鳥銃槍裝備起來的織田軍,其實力已今非昔比。盡管那時鳥銃槍有效射程僅有八、九十米,並需臨時裝入火藥,難以快速連續射擊。但這畢竟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織田信長在陣前挖戰壕、築土牆、建木柵欄,將其3千鳥銃槍手配備其後,並在每隔八、九十米處開設一個出擊口。為克服鳥銃槍不能連續射擊的缺陷,織田信長特意將鳥銃槍手分成三個梯隊,當第一梯隊發射後,立即退居三線裝藥,第二梯隊則上前射擊,第三梯隊進人二線,作好下一輪射擊的準備。這樣,便利用射手隊列上的變化,保證了射擊的連續不斷,彌補了武器性能的缺陷。戰鬥開始以後,在鳥銃槍的密集火力之下,武田軍的騎兵大多在織田軍建造的木柵欄前紛紛倒下,擔任突擊衝殺的許多名將也多被擊斃。最後,織田信長率軍展開反攻,武田軍頓時土崩瓦解,數萬之眾,生還者僅3千有餘。
評析
從以上的曆史戰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裏“遠交”和“近攻”都不是織田信長用計的最終目的。“遠交”並不是要長久地和好,而是為了避免在同一時間樹敵過多所采取的一種軍事外交策略,一旦“近攻”成功,那麼,這個“遠交”的對象也將變成新的攻擊目標。“近攻”的目的,也隻是為了製服近敵,同時,也是為爾後達成“遠攻”的目標,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長筱城之戰,使織田信長消滅了他的最為強勁的對手,排除了他統一全國道路上的最大障礙。長筱城之戰,也是日本戰史上的最大轉折。織田信長創立的手執弓、矛和鳥銃槍的輕裝步兵,逐漸代替了重裝盔甲的騎兵,成為軍隊的主力。特別是鳥銃戰術,在長筱城戰後逐漸代替了傳統的騎兵戰術,越來越普遍地在戰場上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