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陸羽的《茶經》,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曆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學著作,又是茶文化的專著。
陸羽(733-804),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為官。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中載有陸羽一首詩,正體現了他的品格:“不羨黃金磊,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為“茶神”和“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其中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采製、煮茶方法、曆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翔實,係統而全麵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業的發展演變,極具史料價值。《茶經》一問世,即為曆代人所鍾愛,盛讚它為茶業的開創之功。宋代陳師道為《茶經》作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陸羽逝世後,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朝北方的回紇國曾以千頭良馬換取《茶經》。從那以後,《茶經》傳到國外,目前已被譯成日、英、俄等國文字,傳布於世界各地。
陸羽的《茶經》,是對整個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發展的總結。《茶經》問世,對中國的茶葉學、茶文化學,乃至整個中國飲食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陸廷燦,字秩昭,自號幔亭,清代江蘇嘉定人。陸廷燦生於一個樂善好施的書香門第,其父陸培遠,“性慷慨,好施不倦。歲饑,出粟麥,散給貧民。”康熙年間水旱災荒,設粥廠賑之,家鄉人對其歌功頌德。受家庭的熏陶,廷燦年輕時,就有“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好古博雅。廷燦曾官崇安知縣、候補主事。“嚐於槎溪之上,卜築讀書,名花異卉,琳琅滿目,而尤喜藝菊,遍覓奇種,羅植階砌,真可謂繼淵明高躅而不逐時趨者矣。”“夫初隱槎圃也,事親弦誦,山林經濟,偶寓於菊。及其司鐸鬆滋也,詩擬鄭虔,教侔安定,如菊之清幽華麗。”時人評曰:“衣冠舉止,望而知非俗吏也!”陸廷燦一生撰有《續茶經》三卷、《藝菊誌》八卷、《南村隨筆》六卷,並重新修訂了《嘉定四先生集》《陶庵集》。
《續茶經》,草創於年崇安任上,編定於歸田之後。《四庫全書著錄》有壽椿堂刊本。全書分正文三卷、附錄一卷,約七萬字。書前有雍正乙卯黃叔琳序及廷燦作凡例。陸羽《茶經》另列卷首。其目錄完全與《茶經》相同,即分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等十個門類。但自唐至清,曆時數百年,產茶之地、製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此書對唐之後的茶事資料收羅宏富,並進行了考辨,雖名為“續”,實是一部完全獨立的著述。《四庫全書總目》稱此書“一一訂定補輯,頗切實用,而征引繁富”,當為公允之論。陸廷燦也因編定了此書,而被世人稱為“茶仙”。
總之,不論是《茶經》也好,《續茶經》也罷,它們都是中華茶文化的典範之作,都凝結了作者對茶道的心血和熱愛之情。編者將《茶經》《續茶經》合編在一起,除了因為兩者都是茶藝專著而且書名有傳承關係之外,更因為它們都包含了更深層的文化內蘊,基本上將唐代之前和清代之前國人對於茶的理解和茶道的演變囊括其中,是對茶文化的概括和總結,因此是值得大家一讀的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