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巧妙(1 / 1)

一個小巧妙

昨天夜裏陳布雷先生欣然對我說道:“我有一個小巧妙送給《生活》周刊!”我問“什麼?”他就拿起筆來寫了下麵的那個“小巧妙”:

這個“小巧妙”是他的令兄陳屺懷先生在民國二年辦《生活雜誌》時獨出心裁做的(當時署名天嬰)。這個“生”字是包括這幾句話:“我問造物人生何以有貧富,造物不答,以兩手示我,籲嗟此手胡為哉?我思之,我重思之。”妙在拚成“生”字的時候,那個“以”字,“手”字及“我”字,都作兩麵用。至於這個“生”字所含的意味,的確值得我們的“我思之,我重思之”。

孫中山先生也曾經說過:“學校之目的,於讀書識字學問知識之外,當注重於雙手萬能,力求實用。”

關於這一點,我記得羅琛女士在第十五卷十四期的《小說世界》(十六年四月二日出版)裏有一文,題為《文乎藝乎?》論得很確當,我現在撮述幾句她所說的精要的話:“無論華人或外人,凡關心於中國之興敗盛衰者,皆認中國之弱點在缺乏藝之能力,及藝之職業。試取中國外國學者人數,作文藝兩項之統計,可悟中華為特殊之國!特殊之點何在?曰:有口無手。曰:有文無藝。”“辛亥革命之後,世人稍覺其非,稍悟生寡食眾之害,稍知生利之真道在藝之工作。然而習藝之人終屬寥寥,留學歸國,有不能謀得一職者,有嫌其太勞苦而改充官吏者,其耐勞努力之少數分子,卒鮮有所成就,無他,中國直不欲建設故也!中國直不欲生產之能力故也!”“衣食足而後知禮節,倉廩實而後知仁義,此天理人情,豎盡千秋,橫盡萬國,無有能逃者也。”“中國不欲富強則已,如其欲之,舍生產職業,實無他途,無尊卑貴賤,皆不能逃避此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