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梅兵憲難途托嬌女(1 / 2)

第四回 詩曰:

緩急人生所不無,全憑親友力相扶。

陳雷高誼成知己,嬰杵芳名為托孤。

仗義終須取義報,弄才到底伏才辜。

是非豈獨天張主,人事從來不可誣。

話說如玉小姐與雪夫人、瑞雲小姐別後,隨後梅兵備回船,梅小姐接住。梅公道:“日間汝舅舅邀我在昭慶寺賞梅,不料未及終席,人報提學院到,你舅舅隻得又去接他。甚矣!烏紗之苦,皂隸之俗。”幾言未畢,雪太守也到。梅公接進船即命小姐拜見過。坐畢,雪太守道:“早間失陪多有獲罪。前日學院發牌,先考紹興。不期今日就到敝郡,因此小弟惟恐失迎,隻得去接他。況李念台與小弟雖然也是年家,為人甚是古執,既在宦途不得不如此。姊丈托在至戚,當相諒耳。”梅公道:“說那裏話,你我既係至親,當脫略虛文以真情相告。那李念台點了浙直學院,原與小弟同出京,我也曾麵囑他,越地人文極盛,幸為小弟擇一佳婿。今既到此,他必不失信,兄若進見時,尚與我致意。”雪太守道:“領教,領教。隻是目下還有一事,小弟方才回衙,見塘報甚是緊急。說閩中一路山寇猖獗,劫了庫,殺了知府。近日又沿及兩廣,人心惶惑。吾想吾兄此行正當汛地,且有甥女年幼,路途遙遠,盜賊偶發,如何去得?”梅公聽了,撫體加歎道:“閩寇作亂,小弟離京時已聞此信。小弟隻為權臣當道,朝政日非,因此討這個外差出來,方一佳婿以完小女終身。就是小弟晚年也得半子相依,不憂無靠。不料佳婿未逢,風波頓作,這也是我命運使然了。詩不雲乎,豈不懷歸,畏此簡書,今已主命在躬,是有進無退了。”如玉小姐在旁聽見驚得麵如土色,半晌的,不信不語,不覺掉下淚來,說道:“此事怎了。”雪太守道:“我兄是一定要去的,隻是甥女恐去不得。莫若留在小弟衙齋,暫住幾時,俟平靜日,送到住所,何如?”梅公聞言說道:“吾兄之言正合愚意。但隻是小女自令姐去世後無一刻不在膝下。小弟此番出山,也隻為擇婿而行。誰料婿尚未得女又相離。今者閩越山川道途險厄,天涯父女至戚睽違,心雖鐵石寧不悲乎?雖承老舅厚誼,見領小女,但小弟此去多凶少吉,尚不知父女相見何期。”言至此不覺撲簌簌掉下幾點淚來。如玉小姐與朝霞從旁聽見亦不覺潸然淚下。如玉小姐道:“爹爹暮年,且是文士,當此賊寇猖獗之際,爹爹深入虎口,恐禍生叵測。據孩兒看來,爹爹何不急上疏,告病還鄉,或者聖明憐念,另遣人去也未可知。”梅公歎道:“我豈不知,但我為嚴氏弄權,討差出外。這些有見識的,也就紛紛告退。眼見得朝已無人,當此天步艱難之際,內有權臣,外養巨寇,若不早除外患,必致遺害腹心。況此種賊寇名雖為寇,原係良民,總為饑寒逼迫,賊類相攀,以至於此。我若此去當撫則撫,當剿則剿,誓必掃清巢穴,以報國家。我已備員兵選,奉命出京,又複不去,這分明臨難退縮了。不惟負罪名教,且為嚴黨所笑矣,如何使得?”如玉小姐道:“爹爹所言,俱為臣大義,非兒女所知。隻是爹爹此去水土異鄉乏人侍奉,倘寇偶發,暮年難堪,叫孩兒放心不下。”雪太守道:“父女離別,自難為情。然事已至此,已無可奈何。姊丈既以甥女見托,甥女即吾女也。當擇一佳婿報命。還有一話弟倒忘了。前日姊丈見教的詩題,極有趣味,弟未及和,已發到學裏去了。吾想越中大郡定有美才,不日文宗考試,自拔一二佳士,或者良緣有在,得一佳婿也未可知。甥女是個閨閣英流,合配個文章魁首。”梅公聞言,便改容拭淚道:“聞兄之言,頓開茅塞。若肯為小弟擇一佳婿,小弟雖死異域,亦含笑矣。”因看著如玉小姐道:“我明日送你到舅舅衙中,不必說舅舅,隻以父女稱呼,便好為你尋親。”如玉小姐道:“孩兒既蒙嫡親舅舅收管,就如母親在的一般,料然安妥。隻望爹爹盡心王事,以靖群醜,則侍奉有日,萬勿以孩兒為念。”梅公道:“你既有托,我已心安。我閩中此去,七尺之軀悉聽於天矣。今夜尚圖相聚,明日便一片征帆千裏關山耳。且將酒來,我與舅舅痛飲幾杯,以敘別情。”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