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第十(十七國)(1 / 3)

︵十七國︶ 大唐西域記卷第十

伊爛拏缽伐多國\/瞻波國\/羯朱嗢祇羅國\/奔那伐彈那國\/迦摩縷波國\/三摩呾吒國\/耽摩栗底國\/羯羅拏蘇伐剌那國\/烏荼國\/恭禦陁國\/羯(饣夌)(力甑反)伽國\/憍薩羅國\/案達羅國\/馱那羯磔迦國\/珠利耶國\/達羅毗荼國\/秣羅矩吒國

伊爛拏缽伐多國。周三千餘裏。國大都城北臨殑伽河。周二十餘裏。稼穡滋植。花果具繁。氣序和暢。風俗淳質。伽藍十餘所。僧徒四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二十餘所。異道雜居。近有鄰王廢其國君。以大都城持施眾僧。於此城中建二伽藍。各減千僧。並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大城側臨殑伽河。有伊爛拿山。含吐煙霞。蔽虧日月。古今仙聖繼踵棲神。今有天祠尚遵遺則。在昔如來亦嚐居此。為諸天人廣說妙法。

大城南有窣堵波。如來於此三月說法。其傍則有過去三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三佛經行西不遠有窣堵波。是室縷多頻設底拘胝(唐言聞二百億。舊譯曰億耳。謬也)苾芻生處。昔此城有長者。豪貴巨富。晚有繼嗣。時有報者。輒賜金錢二百億。因名其子聞二百億。洎乎成立。未曾履地。故其足蹠毛長尺餘。光潤細軟。色若黃金。珍愛此兒。備諸玩好。自其居家以至雪山。亭傳連隅。僮仆交路。凡須妙藥。遞相告語。轉而以授。曾不逾時。其豪富如此。世尊知其善根將發也。命沒特伽羅子而往化焉。既至門下。莫由自通。長者家祠日天。每晨朝時東向以拜。是時尊者以神通力。從日輪中降立於前。長者子疑日天也。因施香飯而歸。其飯香氣遍王舍城。時頻毗娑羅王駭其異馥。命使曆問。乃竹林精舍沒特伽羅子自長者家持來。因知長者子有此奇異。乃使召焉。長者承命。思何安步。泛舟鼓棹。有波風之危。乘車馭像。懼蹶躓之患。於是自其居家至王舍城。鑿渠通漕。流滿芥子。禦舟安止。長(糸恒)以引。至王舍城。先禮世尊。世尊告曰。頻毗娑羅王命使召汝。無過欲見足下毛耳。王欲觀者。宜結跏坐。伸腳向王。國法當死。長者子受誨而往。引入廷謁。王欲視毛。乃跏趺坐。王善其有禮。特深珍愛。亦既得歸。還至佛所。如來是時說法誨喻。聞而感悟。遂即出家。於是精勤修習。思求果證。經行不舍。足遂流血。世尊告曰。汝善男子。在家之時知鼓琴耶。曰。知。若然者。以此為喻。弦急則聲不合韻。弦緩則調不和雅。非急非緩。其聲乃和。夫修行者亦然。急則身疲心怠。緩則情舒誌逸。承佛指教。奉以周旋。如是不久。便獲果證。

國西界殑伽河南至小孤山。重巘嶜崟。昔佛於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羅藥叉。山東南岩下大石上有佛坐跡。入石寸餘。長五尺二寸。廣二尺一寸。其上則建窣堵波焉。次南石上則有佛置捃稚迦(即澡瓶也。舊曰軍持。訛略也)跡。深寸餘。作八出花文。佛坐跡東南不遠有薄句羅藥叉腳跡。長尺五六寸。廣七八寸。深減二寸。藥叉跡後有石佛坐像。高六七尺。次西不遠有佛經行之處。其山頂上有藥叉故室。次北有佛足跡。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深可半寸。其跡上有窣堵波。如來昔日降伏藥叉。令不殺人食肉。敬受佛戒。後得生天。此西有溫泉六七所。其水極熱。國南界大山林中多諸野象。其形偉大。

從此順殑伽河南岸。東行三百餘裏。至瞻波國(中印度境)。

瞻波國。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北背殑伽河。周四十餘裏。土地墊濕。稼穡滋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伽藍數十所。多有傾毀。僧徒二百餘人。習小乘教。天祠二十餘所。異道雜居。都城壘磚。其高數丈。基址崇峻。卻敵高險。在昔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處。未知宮室。後有天女降跡人中。遊殑伽河。濯流自媚。感靈有娠。生四子焉。分贍部洲。各擅區宇。建都築邑。封疆畫界。此則一子之國都。贍部洲諸城之始也。

城東百四五十裏。殑伽河南。水環孤嶼。崖巘崇峻。上有天祠。神多靈感。鑿崖為室。引流成沼。花林奇樹。巨石危峰。仁智所居。觀者忘返。

國南境山林中。野象猛獸。群遊千數。

自此東行四百餘裏。至羯朱嗢祇羅國(彼俗或謂羯蠅揭羅國。中印度境)。

羯朱嗢祇羅國。周二千餘裏。土地泉濕。稼穡豐盛。氣序溫。風俗順。敦尚高才。崇貴學藝。伽藍六七所。僧徒三百餘人。天祠十所。異道雜居。自數百年王族絕嗣。役屬鄰國。所以城郭丘墟。多居村邑。故戒日王遊東印度。於此築宮。理諸國務。至則葺茅為宇。去則縱火焚燒。國南境多野象。北境去殑伽河不遠。有大高台。積壘磚石而以建焉。基址廣峙。刻雕奇製。周台方麵。鏤眾聖像。佛及天形區別而作。自此東渡殑伽河。

行六百餘裏。至奔那伐彈那國(中印度境)。

奔那伐彈那國。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居人殷盛。池館花林往往相間。土地卑濕。稼穡滋茂。般核娑果。既多且貴。其果大如冬瓜。熟則黃赤。剖之中有數十小果。大如鶴卵。又更破之。其汁黃赤。其味甘美。或在樹枝。如眾果之結實。或在樹根。若伏苓之在土。氣序調暢。風俗好學。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所。異道雜居。露形尼乾。寔繁其黨。

城西二十餘裏有跋始婆僧伽藍。庭宇顯敞。台閣崇高。僧徒七百餘人。並學大乘教法。東印度境碩學名僧多在於此。其側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昔者如來三月在此。為諸天人說法之處。或至齋日。時燭光明。其側則有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去此不遠複有精舍。中作觀自在菩薩像。神鑒無隱。靈應有征。遠近之人。絕粒祈請。

自此東行九百餘裏。渡大河。至迦摩縷波國(東印度境)。

迦摩縷波國。周萬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土地泉濕。稼穡時播。般核娑果。那羅雞羅果。其樹雖多。彌複珍貴。河流湖陂。交帶城邑。氣序和暢。風俗淳質。人形卑小。容貌厘黑。語言少異中印度。性甚獷暴。誌存強學。宗事天神。不信佛法。故自佛興以迄於今。尚未建立伽藍。招集僧侶。其有淨信之徒。但竊念而已。天祠數百。異道數萬。

今王本那羅延天之祚胤。婆羅門之種也。字婆塞羯羅伐摩(唐言日冑)。號拘摩羅(唐言童子)。自據疆土。奕葉君臨。逮於今王。曆千世矣。君上好學。眾庶從化。遠方高才。慕義客遊。雖不淳信佛法。然敬高學沙門。初。聞有至那國沙門在摩揭陁那爛陀僧伽藍。自遠方來學佛深法。殷勤往複者再三。未從來命。時屍羅跋陀羅論師曰。欲報佛恩。當弘正法。子其行矣。勿憚遠涉。拘摩羅王世宗外道。今請沙門。斯善事也。因茲改轍。福利弘遠。子昔起廣大心。發弘誓。願孤遊異域。遺身求法。普濟含靈。豈徒鄉國。宜忘得喪。勿拘榮辱。宣揚聖教。開導群迷。先物後身。忘名弘法。於是辭不獲免。遂與使偕行而會見焉。拘摩羅王曰。雖則不才。常慕高學。聞名雅尚。敢事延請。曰。寡能褊智。猥蒙流聽。拘摩羅王曰。善哉。慕法好學。顧身若浮。逾越重險。遠遊異域。斯則王化所由。國風尚學。今印度諸國多有歌頌。摩訶至那國秦王破陣樂者。聞之久矣。豈大德之鄉國耶。曰。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拘摩羅王曰。不意大德是此國人。常幕風化。東望已久。山川道阻。無由自致。曰。我大君聖德遠洽。仁化遐被。殊俗異域拜闕稱臣者。眾矣。拘摩羅王曰。覆載若斯。心冀朝貢。今戒日王在羯朱嗢祇羅國。將設大施。崇樹福慧。五印度沙門婆羅門有學業者。莫不召集。今遣使來請。願與同行。於是遂往焉。

此國東山阜連接無大國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類蠻獠矣。詳問土俗。可兩月行入蜀西南之境。然山川險阻。嶂氣氛沴。毒蛇毒草。為害滋甚。國之東南。野象群暴。故此國中。象軍特盛。從此南行千二三百裏。至三摩呾吒國(東印度境)。

三摩呾吒國。周三千餘裏。濱近大海。地遂卑濕。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稼穡滋植。花果繁茂。氣序和。風俗順。人性剛烈。形卑色黑。好學勤勵。邪正兼信。伽藍三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並皆遵習上座部學。天祠百所。異道雜居。露形尼幹。其徒甚盛。去城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昔者如來為諸天人於此七日說深妙法。傍有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去此不遠伽藍中有青玉佛像。其高八尺。相好圓備。靈應時效。

從此東北大海濱。山穀中。有室利差呾羅國。次東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缽底國。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次東有摩訶瞻波國。即此雲林邑是也。次西南有閻摩那洲國。凡此六國。山川道阻。不入其境。然風俗壤界。聲聞可知。

自三摩呾吒國西行九百餘裏。至耽摩栗底國(東印度境)。

耽摩栗底國。周千四五百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濱近海垂。土地卑濕。稼穡時播。花果茂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人性剛勇。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眾千餘人。天祠五十餘所。異道雜居。國濱海隅。水陸交會。奇珍異寶多聚此國。故其國人大抵殷富。城側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