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山寨版sdkfz係列(2 / 3)

原本製作的時候,隻是準備完善國棟式機槍。國棟式機槍已經製作出來了,隻不過有個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是機槍後坐力承重的支架。我給出了建議,一是加特林機槍原始的支架,有兩個大輪子,機槍架放在軸心上,即可調換方向,又能方便移動;二是單腳支架,如美軍車載的點三零機槍、點五零機槍;三是兩腳支架,如德軍的MG42、蘇聯的DPM輕機槍、英軍的布侖式機槍;三是三腳支架,這又分不等邊三腳架,和等邊三腳架。不等邊三腳架如美軍的點三零機槍、蘇聯NSV重機槍,等邊三腳架如德軍的MG34、各國都用了的馬克沁機槍;四是索克洛夫倫架,像個小推車一樣的索克洛夫倫架,是蘇聯德什卡M38/46式重機槍使用的支架,在防禦戰中有相當出色的表現,可是在進攻戰中移動不便。

可是,我恰恰忘記了,中國現在的冶金業已經遠遠的落後與世界,依靠中國的冶鐵水平,我給出的四種支架,沒有一種能支撐國棟式機槍,經過多次試驗之後,被楊國棟全部否決了。望著一箱子因為試驗要回爐的廢鐵,我差點沒氣得吐血。

不過,楊國棟按照我給出了三角支架,自己設計出了一個支架。原本二戰時期的三角支架上有一個插銷,機槍是通過插銷固定在支架上的,而楊國棟的設計就不通過插銷,直接將三個腳架固定在機槍的槍身上,還把原本的鐵質支架改成了木質支架。

這樣一來,雖然解決了機槍後坐力的問題,但是卻把機槍徹底的固定住了。無論是上下,還是左右,機槍都動彈不得。

機槍的子彈隻能打一條直線,那還有個屁用。機槍之所以能成為步兵的噩夢,就是因為能發出金屬風暴,可是,一條直線的射擊方式,能有多大的戰果?難道敵人就是瞎子,不會躲嗎?

還是楊國棟有辦法,他在三個支架的地下裝上個可以活動的底盤,通過手搖把帶動轉盤,解決了左右轉動的問題;然後又在三腳架的底步安裝了三個像千斤頂的東西,用三個小手搖把控製三個腳架上下移動,從而帶動整個機槍上下活動。

雖然移動比較遲緩,可總比不能動強。但是,又出現新的問題,這樣的設置,操作起來起碼需要三個人,一個彈藥手、一個射擊手還有一個專門管手搖把的。三個人加上機槍、彈藥,少說也得五百斤,減去三個人的重量,那也是一兩百斤。這樣的重量,一個人雖然能搬得動,可是整個機槍結構太大,也就是一個機槍組的三個人一起動手才能搬動。

我提出機動力太差之後,屬下的親兵說我們湘勇一般情況下隻需要考慮防守就行了,也就是蘇聯在二戰時期先防守後反擊的戰法。考慮到現在的冶鐵水平,我也就認了,準備以後再去發展機動力較強的輕機槍。

可是楊國棟卻認真的考慮了這個問題,茶不思飯不想的,後來他看見了我效仿外國的改造四輪馬車,終於想出辦法了。原本中國的馬車隻有兩個輪子,車廂的重心靠前,人坐進去之後,才重心靠後,要依靠馬匹的拉扯才能保持平衡。而四輪馬車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給了他啟發。

楊國棟將整個國棟式機槍搬上了四輪馬車,而且馬車特別改造,隻有其他四輪馬車的一半,輪子間的距離縮短,剛好放下一個機槍組。由馬車牽引,國棟式機槍的機動力迅速提高。

不過新問題又出現了,國棟式機槍雖然機動力提高了,但是因為在馬車上,暴露的空間太大,等到太平軍發現了國棟式機槍組的威脅,那整個馬車就成了最大的目標。

這可難不倒楊國棟,將衡州大營新製作的盾牌拿來,往車上一放,不就成了擋板嗎?不過,楊國棟還是不太滿意,幹脆重新製作了新的擋板。按照車的大小,整體製作。先是按照我說的製作方法,用厚木製了傾斜擋板的四方車廂,然後上半部分是圓型的機槍炮塔,可以隨意轉動。擋板外也和盾牌一樣,把棉花打濕,反複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把棉布鋪在木盾上麵,再鋪層鐵甲,最後用銅釘固定就可以了。

人有了擋板,拉車的馬也要。在這年代,馬也是不可多得的戰略物資!我上任荊州將軍之後,將荊州駐防八旗的馬匹搜刮一空,隻給駐軍留下有限的偵騎。可這也沒有多少,每一匹馬都是值得珍惜的。

像金兀術的完顏兀術鐵浮圖與拐子馬一樣身披重甲?我雖然賺了點錢,可還沒有奢侈到那種地步。再說了,現在湖南出產的鐵,光供應軍火都相當為難了,哪裏還能那樣揮霍?

楊國棟想出了辦法,和車廂一樣,用木頭做出了一個罩子,將拉車的兩匹馬罩住,再在馬匹前踢處加上兩個輪子承重,這樣,拉車的馬匹完全在黑暗當中,駕車的人想怎麼趕,就怎麼趕,再把馬匹的耳朵刺聾,也就不用怕馬匹受驚了。這個木罩子和後麵的車廂連成一體,稍加改動,將趕車的人和搖動手搖把的人放在車轅處。這樣一個山寨版的裝甲車現世了!

這樣子的裝甲車,有點像蘇製BA-3輪式戰車或者美製M3A1半履帶式裝甲戰車或者德製的Sd.kfz.250半履帶輕型裝甲車。這三種裝甲車的血緣都是相當近的,不過,蘇製BA-3輪式戰車沒有加長型,美製M3A1半履帶式裝甲戰車沒有縮短型,隻好認定是德製的Sd.kfz.250半履帶輕型裝甲車的山寨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