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往事係列編年史】(一&二)(2 / 3)

2032年,人類第一個商業核聚變反應堆在新疆建設,次年,法德聯合資金在法屬圭亞那也開始建造核聚變反應堆。

2032年,美國成功捕獲一個半長軸七十九米的小行星,並拖拽至地球3600公裏高的高軌道並減速。

2032年,國際火星計劃開始準備。

2033年,法屬圭亞那聚變堆製造完成,在此基礎上,鋪設管線修建了人類第一個質量投射器,這是一種巨型的電磁加速器,可以運送巨大的貨件進入太空但不能攜帶人類——巨大的加速度會把人類壓死。各國希望借助質量投射器在太空組建飛船再用火箭運送航天員。

當年稍晚些時候,新疆和哈薩克斯坦分別將要建設中國和俄羅斯的投射器,美國則希望在新澤西或者內華達州建造投射器,英國的計劃最為宏偉——在埃及修建一係列的和聚變堆並製造一個超級電磁彈射器,他被放置在撒哈拉沙漠。

2036年,圭亞那彈射器建成,火星探索者號飛船開始修建。

2038年,中國新疆彈射器建成,炎帝號遠程探測飛船及其太空腳手架開始修建。

2039年,英國在太空修建了一個三級軌道加速器。

2040年,撒哈拉超級軌道質量投送器製造完成。

2042年,火星探索者號修建完畢,這艘飛船重六百二十七噸,具有較完整的力學結構以防止在加速中造成飛船斷裂,有19名宇航員在其中工作,2042年1月3日,火星探索者號的橫向姿調係統將其推離國際太空站。火星探索者擁有三台核聚變推進裝置,他將在6個月內抵達火星。先驅者們將會在那裏建設一個小型的火星基地。

2043年,炎帝號飛船在修建過程被微隕石撞擊延期,中國政府決定對其進行質量升級,更大的炎帝號將會在53年下水。

2044年,英國發射了兩個深空探測器,均由地麵彈射後再由太空三級線圈加速,他們以280公裏的秒速離開地球,成為了當時速度最快的物體。

2048年,火星基地計劃再繼續進行,火星探索者回到了地球,但隻在國際太空站對接和補充燃料,進行補給,三個月後,滿載物資和6名新成員的火星探索者號重新飛向火星。

2051,俄羅斯“暴雪”號飛船進行了戰鬥搭載,仍保有空間站樣式的飛船搭載了三個導彈發射艙室和兩座激光發射棱鏡裝置。

2052年,人類擁有的大型行星際一體化飛船多達11艘,火星基地已經發展到了44人,月球基地已經開始製造穹頂和氦3提取站。

2053年7月21日,注定被世界銘記的炎帝號大型探測飛船修建完畢,這艘飛船重達1390噸,有12名船員。是第二大的行星際飛船,這艘飛船首先先開始進行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貨運工作。

2056年11月,炎帝號在火星上空接受了“黃帝號”和“合眾國號”的補給後,開始了小行星帶探測工作。

2057年12月4日“炎帝號”在經過一年多的航行後抵達了土星軌道,在那裏,炎帝號偶然間觀測到了一個引力異常區,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確認為一個引力空白區。

2058年5月1日,經過近半年的討論,聯合國天文大會宣布蟲洞現象得到確認,並公布天然蟲洞具有的共同特征,它們包括:

1)蟲洞中心為引力空白區,

2)蟲洞附近相當一塊區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引力失常現象,

3)異常的空間翹曲結構,光在經過蟲洞邊緣時會發生不正常的方向改變

4)隨機性的輕微電子散射和低劑量持續性電磁輻射現象

5)來源不明的高能粒子流

2059年1月1日,在無人探測器成功返回後,星際探索先導船“哥倫比亞”號在船長卡倫·潘德的帶領下穿過了被命名為“土星隧道”的蟲洞,而這次探索活動,揭開了人類星際探索時代的序幕。

2059年5月26日,“哥倫比亞”號成功返回,並提交了詳細的測繪數據,標誌著人類的腳步第一次走出了太陽係,而被“哥倫比亞”號發現的,正是現在十分著名的“天擇”星係。

2059年7月1日,《關於宇宙開發和資源勘探的相關協定》在聯合國大會上被一致通過,其主要意見可以概括為兩點:先到先得,以及一致對外。隨後,各個國家紛紛投入巨資進行宇宙開發活動。

2061年,天擇星係外圍,距離中心恒星36AU的地方發現了第二個天然蟲洞,比特星係被發現,距離天擇星係160.5光年。

2062年,第八次烏蘭希-利卡斯戰爭爆發,戰爭長達十一年,但僅僅是拉鋸戰。

2063年,天澤星係內部又有十一個蟲洞被發現了,天澤星係被確定為一個蟲洞網絡節點星係。太陽係火星軌道和小行星帶則各自被發現了兩個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