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零年,五月中旬。
禁苑。
主席辦公室。
楊墨對著筆記本屏幕主講,老鄧、老劉坐在一旁邊看邊聽。
“‘鷹獅’戰鬥機——歐洲三雄之一。瑞典人於70年代末開始研製的單發、中等推力戰鬥機,直到1996年正式進入瑞典空軍服役。因為體格小巧、發動機推力足夠、起降適應性強,號稱為‘公路戰鬥機’。”
“挺有意思的別稱。”老劉說。
楊墨這個偽軍迷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緒,開始賣弄他在網上收集的資料以及借用網友的觀點,道:“因為瑞典的國土麵積不大,而且處在冷戰時期歐洲的最前沿地帶——距離蘇聯國土僅有200多公裏。
因此瑞典人並不強調大航程、大載彈量,反而把重心放在多用途性能,力求一機多能,要求它既能製空,又能對地,並且還能遂行偵查任務。這樣既可以節省采購經費的同時,還能實現統一後勤維護的目的。
此外,瑞典人擔心一旦‘冷戰’變成‘熱戰’,開戰之後會遭受蘇聯人的空中突襲,第一時間被蘇聯人摧毀本國的軍用跑道,導致本國空軍無法實施空中反擊。
所以特別重視它的起降性能,從它的鴨翼設計、兩側進氣口以及實際性能表現來看,它確實可以在高速公路上完成起降動作,因此它也無愧於‘公路戰鬥機’的稱號。”
老劉不知道楊墨把“鷹獅”戰鬥機搬出來意欲何為,但聽出了“鷹獅”的適用範圍,因此皺著眉頭直指問題的核心,道:“似乎不太適合我國的國情?”
楊墨被老劉冷不丁的話語嗆了一下,連連咳嗽兩聲才緩過神,道“確實如此。我國國土將近千萬平方公裏,東西距離超過五千公裏,從國土麵積來看,我們和美國人的實際需求很相似。
空軍需要的是滯空時間長、大航程、大載彈量、製空為主的雙發重型戰鬥機,然後搭配以對地為主的單發輕型戰鬥機,形成高低搭配的空中格局。
現今的美國空軍就是實施了這樣的指導方針,讓F15+F16戰鬥機形成了‘高低搭配’的方案,後世共和國的空軍建設也是照著這樣的路子走的。”
“那你這是……”老劉顯然有些疑惑楊墨為什麼將不適合共和國國情的一款戰鬥機拖出來單講。
“老劉,咱們別打岔,暫時做好聽眾就行。”老鄧出言止住了老劉問話的勢頭。
楊墨微微一笑,繼續說道:“武器裝備總是依照自身國防需求來研製的,我想這點兩位應該不反對吧?”
老鄧當即點頭表示同意。
老劉刺了一句:“你這不是廢話嘛,花了那麼多經費,難不成專門為別國研製的?”
楊墨嘿嘿一笑,心想共和國還真沒少幹這種事,“梟龍”戰鬥機的出現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嗎?
當然,共和國研製“梟龍”的目的也是為了拿到老巴的經費用來練手,以便給自家的“棍子”做係統驗證。
這些事情暫時還沒發生,楊墨想了想,最後還是決定不說也罷。
他把心思重新轉回正題,道:“‘鷹獅戰鬥機’研製之初,瑞典人除了優先滿足本國的空軍需求外,其實未嚐沒有考慮外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