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網絡的興起及其應用(1 / 1)

一、互聯網在我國的興起

互聯網1969年誕生於美國,最初隻用於軍事領域。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互聯網的應用範圍擴大到民用。20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逐步由政府主導走向商業用途,從此互聯網走上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1994年,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接入互聯網的國家。從此,互聯網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了。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2001年1月,全國有網絡用戶2250萬人;而到2002年,躍升到3370萬人。其中2001年上半年全國網絡用戶增長400萬,下半年增長720萬,由此可看出網絡用戶增加的強勁勢頭。而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38.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由此可看出最近這十多年時間之內,網絡用戶增加的強勁勢頭。

近幾年手機上網迅速發展起來,“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3.03億,較2009年底增加了6930萬人。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從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博客提供了廣大網民闡述自己主張的個人空間。”“2010年,我國移動互聯網呈現加深發展態勢,智能手機價格和通信成本繼續降低,3G應用的用戶體驗逐步提升,開啟了更多用戶的移動網絡生活。同時,隨著社會化媒體的發展,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的替代更為明顯,而基於無線通信技術,通過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展現信息資訊內容的‘第五媒體’,進一步促進了媒體的融合化和信息分享行為,推動了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深層次滲透。”智能手機的出現催生了微博的產生,使得人們發布即時消息更為方便,不受時間、空間和電腦設備方麵的限製。智能手機又像是一部隨身攜帶的掌上電腦,通過無線網絡實現了互聯網功能的延伸與擴展。這一變化為更多的網民提供了全新的網絡生存方式,網絡最終成為了一些人須臾不能離開的生活環境。

二、互聯網的社會應用

經過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網絡滲透到了我國社會、尤其是城鎮居民生活的角角落落。《中國網絡語言詞典》《網絡交際用語辭典》等收錄的網絡詞語真實記錄了人們可以在網上從事的林林總總的各種活動,可以看出網上生活已經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遠隔千山萬水的時空阻隔,就能夠相互視頻聊天、語音交談,真正實現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電腦前鼠標一點,購物、訂餐、訂票、炒股、求職等活動輕鬆實現,省去了人們的許多奔波勞頓之苦。網絡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因此與網絡生活方式相關的詞語也越來越多。

互聯網的應用還使得社會生活涉及的許多事物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新變化,網絡新聞、網絡文學、網絡廣告、網絡言論、網絡交際等都體現出了與傳統形式不同的新特點。21世紀確實是互聯網的時代,廣泛運用網絡技術服務於社會生活,使得社會呈現出一種信息化時代的新麵貌,這種變革的社會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這種影響也包括我們的語言生活。“互聯網十幾年來快速發展,虛擬語言生活逐漸豐富起來,重要起來,甚至許多方便竟然引領語言生活的發展。”自從互聯網接入我國、網絡語言產生以來,當代的語言生活就不斷受到網絡的影響,許多新詞新語都是網絡語言,許多新穎的說法都首先誕生於網絡。網絡還對語文教育、語言規範、辭書編纂等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